
实践:设计一个节能方案 物理观念: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和千瓦时(kW·h),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2.理解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会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影响家庭消耗电能多少的因素,巩固学过的电功、电功率、额定功率等知识。 4.认识伴随大量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二氧化碳大量产生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5.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和P=UI进行简单的计算。 6.通过调查家中的用电情况,了解用电器的耗电情况等活动,培养学生节约用电、合理用电的意识。 科学思维: 1.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合理选择电功率公式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理解电功率与电能、时间、电压、电流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电功率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2.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通过调查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计算电费等,培养学生的节约用电、合理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 1.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单位及其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2.应用电能表测量用电器消耗的电能,调查家庭电器用电情况。 3.根据调查结果,从用电器的使用时长、使用状态等总结一些节约用电的建议。 难点: 1.理解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即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快慢,以及它与电能、时间、电压、电流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运用电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涉及多个物理量变化的复杂情况,如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计算等。 3.理解用电器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变化规律。 4.学生自主跨学科实践,实践过程的设计,实践内容的实施,对实践数据准确的计算和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和查阅资料对实践过程的总结和评价,并形成节约用电的建议报告。 一、新课导入 “地球一小时”是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提倡大家关上不必要的照明及耗电产品1 h,以此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你知道1 kW·h电可以做什么吗?下面大家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设计一个节能方案。 二、活动方案 任务一 查阅并整理资料 【思考】了解“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发展历程。 【提示】 2007年3月31日,首届“地球一小时”活动在澳洲悉尼举行,吸引了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参与,共同表达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2008年3月29日,“地球一小时”活动推广至世界各地,共有35个国家和近400个城市加入。金门桥、罗马竞技场等知名地标也纷纷熄灯。 2009年3月28日,“地球一小时”活动创造了新的纪录,成为全球最大型的集体环保行动。 2010年3月27日,该活动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三个月举行,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国际平台的地位。 2011年3月26日,“地球一小时”的标志从60变为60+,提醒人们在熄灯之外还能做出更多贡献。 2012年3月27日,WWF俄罗斯分会利用“地球一小时”的机会,成功推动立法保护海洋免受石油污染。 2013年3月23日,阿根廷的非牟利组织通过“地球一小时”活动动员市民,支持建立该国最大的海洋保护区。 2014年3月29日,“地球一小时”活动促使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通过法例,成为该国首个禁止使用即弃塑胶购物袋和发泡胶包装的地区。 2015年3月28日,超过16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