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泥塑》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六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美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民间泥塑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围绕民间泥塑展开,介绍其历史、类型、特点及制作方法等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民间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但对民间泥塑了解可能较少。他们身心发展逐渐成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学习中可能在把握造型夸张概括和色彩搭配上有困难,可通过多欣赏作品、教师示范突破。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能感受民间泥塑的造型和色彩之美,提高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2. 理解民间泥塑造型概括、夸张以及色彩纯度高、对比强或柔和、含蓄的特点。 艺术表现 1. 掌握民间泥塑的基本制作方法,能用泥土捏出简单造型。 2. 学会运用合适的色彩为泥塑作品上色,表现出民间泥塑的艺术特色。 创意实践 1. 参考喜欢的泥塑图片或民间故事,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件泥塑作品。 2. 在创作中发挥创意,对传统民间泥塑进行创新表现。 文化理解 1. 了解民间泥塑的历史和不同地区的代表作品,增强对民间文化的理解。 2. 培养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民间泥塑的历史和不同地区的代表类型。 2. 掌握民间泥塑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3. 学会民间泥塑的基本制作步骤。 难点 1. 准确把握民间泥塑造型夸张概括的特点并运用到创作中。 2. 合理运用色彩,表现出民间泥塑色彩的特色。 3. 在创作中融入创意,使作品具有独特性。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泥土、转盘、木制泥塑工具、毛笔、颜料、调色盘、涮笔筒、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作品,引发思考 (1) 教师展示一些民间泥塑形象的图片,如北京兔儿爷、天津泥人张的作品等,提问学生:“你知道这些形象是由什么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吗?”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初步引出民间泥塑的概念。 (3) 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民间泥塑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展示民间泥塑从泥土材料到捏塑、彩绘,再到完成摆设、把玩的过程图片,让学生对民间泥塑的制作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 (5) 结合图片,简单介绍民间泥塑是用泥土通过捏塑、彩绘等方式制作而成的民间艺术。 (6) 强调民间泥塑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7)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见过类似的民间泥塑作品。 (8)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点评,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 1.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2. 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民间泥塑作品。 3. 认真聆听教师对民间泥塑的介绍。 4. 对民间泥塑产生好奇和兴趣。 评价任务 回答积极: 观察仔细: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引发学生兴趣,自然导入新课,让学生对民间泥塑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知识讲解 介绍历史,了解类型 (1) 展示新石器时期的陶猪、宋代的泥孩儿、清代的大阿福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泥塑图片,向学生介绍民间泥塑的悠久历史。 (2) 详细讲解每个历史时期民间泥塑的特点和发展背景,如新石器时期的陶猪造型简单质朴,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情况。 (3) 播放一段关于民间泥塑类型的视频,视频中包含北京兔儿爷、天津泥人张、河北玉田泥塑、山东高密泥塑、广东大吴泥塑、江苏惠山泥人、陕西凤翔泥塑、河南浚县泥咕咕等。 (4) 视频播放后,提问学生:“你在视频中都看到了哪些类型的民间泥塑呢?”引导学生回顾视频内容。 (5)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逐一介绍不同地区民间泥塑的特色。例如,北京兔儿爷造型独特,具有浓厚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天津泥人张以写实细腻著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