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02967

15. 中国画——山水画法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9-25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204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中国画,山水,画法,教案,格式
  • cover
《中国画———山水画法》教案 学科 美术 年级册别 六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美版(北京)美术教材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程聚焦中国画山水画法,是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通过展示多幅经典山水画作品,如《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等,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它能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但对中国画山水画法了解有限。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在笔墨运用和意境表达上可能存在困难。教学中需结合实例引导,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经典山水画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对中国画的审美能力。 2. 体会山水画中笔墨运用与意境表达的关系。 艺术表现 1. 掌握山水画近景、中景、远景的表现方法,尝试运用不同笔墨表现空间关系。 2. 能够运用所学技法创作一幅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山水画。 创意实践 1. 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融入个人创意,使作品具有独特性。 2.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山水画作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文化理解 1. 了解中国画家喜欢表现山水的原因,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文追求。 2. 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经典山水画作品的艺术特点。 2. 掌握山水画近景、中景、远景的表现方法和笔墨变化。 3. 体会山水画中蕴含的人文追求和意境美。 难点 1. 运用不同笔墨表现出山水画的空间层次感。 2. 在创作中融入个人情感和创意,表达出独特的意境。 3. 理解中国画家喜欢表现山水的深层原因。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国画工具(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展示作品,引发思考 (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千峰竞秀万壑争流》《阳朔》等经典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 (2) 提问学生:“看到这些作品,你们有什么感受?中国画家为什么喜欢表现山水呢?” (3)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初步想法和感受。 (4)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要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画山水画法。 (5) 介绍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悠久历史,让学生了解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6) 强调学习山水画法对于提升审美能力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7) 展示一些不同风格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感受山水画的多样性。 (8)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笔墨的运用,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1. 认真观察展示的山水画作品。 2.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发言。 3.倾听教师对山水画历史和地位的介绍。 4.感受不同风格山水画的魅力。 评价任务 观察认真: 发言积极: 理解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经典山水画作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介绍山水画的历史和地位,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探究学习 活动一:分析《阳朔》 发放学习单,引导探究 (1) 教师发放学习单,让学生结合《阳朔》这幅作品,完成学习单上的问题:“这幅作品由近及远可以分几层?每层有哪些景物?每一层在笔墨上都有什么变化?”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从近景开始,逐步分析到远景,找出每层的景物特征。 (3)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笔墨的浓淡、虚实变化,思考这些变化对表现景物和营造空间感的作用。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互相交流和启发。 (5)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6)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7) 总结《阳朔》这幅作品的近景、中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