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讲坛:让孩子在身体发展中实现精神生命的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扎根于大地,树木才能茁壮成长,教育只有扎根于孩子心灵深处,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我1990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同时也作为亲历者见证着上海市体育学科“课改”三十年的发展。我天性喜欢孩子,在体育课堂中,每个孩子的笑容与汗水,都是我坚守在一线的动力。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这是它与一般文化课程的重要区别。因此学校体育不仅仅要育体,更要育人,要立足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开展体育教育目标、体育课程的“双建构”,从而实现孩子身体素养与精神心理素养的“双发展”,而这也正是我从事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对学校体育德育工作的探索。 一、探寻体育课程德育的本质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的成长和学习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海量的信息冲击,学校体育的德育整体目标的架构和整合,需要更为复杂的考量。在近几年的一堂体育课上,我以女排举例,向孩子们讲述“女排精神”对于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诠释,以此向孩子们提问:“你们眼中的体育精神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十分惊讶,从国内到国外,从新兴项目到竞技体育,从体育历史到体育未来的展望,孩子们对体育精神的认知和了解维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是这个时代的发展给予了孩子发展更多的可能。因此,体育学科德育的整体设计与架构离不开生活的时代与社会,要基于“体育课程的本质是学生修身成人的社会实践”的认识。 体育课程与德育目标实质上是互为补充、相互支撑的。随着体育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布,体育课程德育的整体设计需要依照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规律、认知规律、技能学习规律,以“立身树人和以德育人”为原则,强化精神建构和身体建构为一体的体育课程实践。尤其是体育作为“课程德育”的载体,更要落实于课程的本身,如体能课程,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挖掘德育因素,以运动知识技能为载体,德育目标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架设。在比赛中培养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在团队中培养合作、责任感和开展意志品质等方面教育,从而实现公民人格、文化自觉、国家意志和政治认同的德育要求,真正实现健身育人的目的。 二、落实体育课程德育的内容设计 德育的实施离不开“课程德育”,需要遵循和立足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学科课程的特点。体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30年前的体育课场地还是煤渣跑道和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材,但在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一堂小学体育公开课上,一位年轻教师可以运用虚拟VR技术,模拟出大自然的场景,学生在场地和器材上完成爬雪山、过草地等动作,课程内容设计十分新颖和生动。现在的体育课更需要以课程内容为突破口,发掘其中蕴含的社会价值与文化精神,引导老师不断地发掘,赋予课程德育价值,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融合教学与德育,发挥课程知识、教学过程及学习方式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德育课程内容设计可以分为两个维度,纵向落实纵贯小学、初中、高中的阶梯型的整体课程设计。小学阶段的课程注重基本动作技能,如走、跑、跳投、滚动、转体、伸展等;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孩子则更注重专门运动技能应用,竞技比赛或休闲运动行为,教授篮、排、足、田径、游泳、器械等专项技能,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与体能需求以及身体节奏韵律行为。横向可以从文化传承等方面切入,将德育与课程建设相融合,内容设计落实“感悟、体验、践行”板块,形成三个梯度的体育课程德育体系,从而使体育德育更明确、更有保障。在新冠疫情期间,一堂线上的体育课中,体育老师增加设计了“两纲教育”的内容,通过案例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结合生命教育,向学生传递体育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