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50971

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9次 大小:1070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2015-2016,学年
  • cover
2015-2016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己留存待讲,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2014年岁末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等共同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国家公祭鼎呈圆形,三足,鼎身和铜质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我国举办首次国家公祭。另外该鼎外侧正面铸有160字魏碑体铭文,记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痛悼、祭奠之意。 鼎,原本是一种熬煮食物的日常生活用陶器,最早出现于六、七千年前的史前社会中期,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非实用性的礼器,常在重要礼仪场合上使用。到了四千多年前铜器发明以后,便改用铜来铸鼎。其中,“禹铸九鼎”的传说故事最为有名。 话说夏初,大禹平治水土,将天下划为九州。并铸成九只大鼎,代表九州,象征执鼎者拥有统治天下的权力。九鼎因此也一直被夏商周三代奉为传国宝器,得国得鼎,失鼎失国,鼎成了国家存亡的标志。同时,谁可拥有多少鼎,还象征着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权利的大小。所谓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成为了规制。 这种做法直到战国时代以后,才随着社会制度“礼崩乐坏”而逐渐式微,不再延续。但却留下来“一言九鼎”、“定鼎天下”、“钟鸣鼎食”、“革故鼎新”等等鼎文化词语。而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逢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常用的铸鼎纪事传统,得以传承至今,鼎从礼器转化成为了具有纪念性的象征物。像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中国政府送的“国礼”便是一尊大鼎。再像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时,也曾铸造宝鼎,用以志念。这次铸造“国家公祭鼎”,用以祭祀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的同胞,主题突出,永久悼念,再次呈现出鼎文化的古为今用价值。 如果我们对中国鼎文化有所了解的话,还会发现国家公祭鼎不是凭空铸造,而是典有所本,形有所出,仿制于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楚大鼎。 楚大鼎,重约400公斤,仅次于收藏在国家博物馆的832多公斤重的司母戊鼎,号称中国现已发现的第二大鼎。在楚大鼎的足、腹下,有“安邦”二字吉语铭文,这显然与国家公祭鼎的仿制用意也不无关系。 据说,楚大鼎的主人是楚国明主考烈王,在位26年,迁都今寿县后去世,接替王位的幽王十分敬重他的父亲,便把此鼎随葬于墓中。1933年寿县大旱,当地联保主任驱使农民以赈灾为名盗挖楚墓,震惊全国。待安徽省图书馆闻讯前去收藏时,大部分器物已轶散,只剩下这件不易搬走的楚大鼎等。后来,该鼎还因抗战爆发被运往四川,几经波折,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运回南京博物院。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往台湾时,楚大鼎过重,未来得及搬上船,南京解放,该鼎重回安徽。现而今,作为东周时期最重的大鼎,已被列为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 1、 下列各项中,其解释不属于原文所论的“鼎文化”的一项是( ) A、《左传》中记载楚庄王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觊觎周朝王室。后用“问鼎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因为九鼎是统治天下的权力象征。 B、“鼎足而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本义是指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常比喻三方分立或相持的局面。 C、“革故鼎新”出自《周易》:“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原是取义于革、鼎二卦名,后用以指改朝换代等重大政治变革。 D、“钟鸣鼎食”出自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本指击钟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