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记住汉朝建立的时间和都城,汉武帝创办的学校。理解汉武帝“独尊儒术”和颁布“推恩令”的作用,理解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影响。培养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和方法。 2学情分析 影视《东方朔》、《汉武大帝》播放,卫青、霍去病、司马迁与《史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丝绸之路等等相关内容的课外阅读,都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教学难点:“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及实施、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刘彻(汉武帝)朗署遇颜驷 史书上说汉武帝有善于有用人、唯才是举的品质,其实,这是有件事对他的触动有关。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武故事》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武帝到郎署见一老翁,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衣衫不整,很是奇怪,一般郎官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这须发皆白的老者为什么还当郎官呢?于是就问他:“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老者答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帝曰:“何其老而不遇也?”驷答:“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故老于郎署。”武帝听后深为震惊,这么一位三朝为官的老臣,就是因为碰不上皇帝所好,总也得不到提拔重用,这不是颜驷过错,而是用人疏误。武帝考察了颜驷的才识,即任命他为会稽都尉。 “三皇误颜驷”的事给刘彻的影响很大。而刘彻继位后所面临的国家难题又非自己能解决。怎么办?颁布“求贤令”广揽天下才共图国是。在位54年,开一代帝王之先———小刘彻唯才是举破解治国难题,汉武帝运筹帷幄建树文治武功”。提出问题: 1.刘彻继位时面临的哪几件最困难的国家问题?他依靠什么力量采取了哪些措施去解决的? 2.如何看待汉武帝的用人策略?如何评价他的文治武功? 活动2【讲授】新授课 一、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提出汉武帝面临的社会问题? 教师厘清汉武帝的社会问题困境: 两个方面:统一问题(内部),匈奴问题(边境的民族问题)。 内部的统一问题有三点亟待解决: (一)是,治国学说与人才培养问题。以什么样理论来治国,以什么样的思想来“一统”和教化百姓?是黄老学说(道家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还是以刑事名之学(法学,猛政用法典,治乱世,如汉景平定七国之乱。),还是以儒学(),还是其它诸子百家学说。 (二)是,威胁中央政权的王国问题。王国土地占全国土地的一半,随着财力和军事力量的增强,已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稳固。汉景帝时的“削藩”未彻底解决隐患,汉武帝又该如何办呢? (三)是,财政问题。对外用兵匈奴财政缺乏,钱从哪里来,能否做到“国用饶”而“不扰民”? 活动3【讲授】新授课 二、同学们想一想,汉武帝所面临的“内外问题”应从哪里入手更符合国情呢? 1、思想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与“君权神授、君权独尊”的思想。汉武帝有限度地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推崇儒学的好处有三: 第一,儒学强调君权神授,君权独尊,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 第二,儒学的核心是“仁政”,(秦朝因“暴政”而灭国),推行“仁政”,可获“民心”支持,也与自己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策略相吻合。同时,儒学的“大一统”思想,大臣用儒学来管理国家事务,以儒学理论来制定朝庭的各种规章制度,行德政,得民心,得民心则国基永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尊儒术,抑百家”可使国家的政令得到统一,法律制度清楚明白,老百姓也就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罢黜百家”之“罢黜”意“思是“贬低抑制”,而将儒学提高到国家正统地位。其它学说允许在民间传播,而非禁止。 2、文化上: 由国家抓教育办学校自己人培养自己人。 第一,养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