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12040

20.《青山不老》教案

日期:2025-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410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青山不老,教案
  • cover
《青山不老》教案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把握种树老人的形象,学习其崇高的精神品质。 2.把握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作用。 3.体会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目的好处。 【教学重点】 把握种树老人的形象,学习其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1.把握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目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现在我们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揭题,板书课题。(板书:青山不老) 3.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出版有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觅渡》等。 设计意图:链接专题,揭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 听读任务 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尝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参(cān)天 树梢(shāo) 肆虐(nüè) 盘踞(jù) 拐(ɡuǎi)杖 荡漾(yànɡ) 点拨: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盘踞:非法占据;霸占(地方)。 擎:往上托,举。 2.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老人信息卡片。 釆访地点: 采访对象: 性别: 年龄: 主要外貌特征: 感人事迹: 预设: 釆访地点:晋西北山沟的一个小院 采访对象:一位山野老人 性别:男 年龄:81 主要外貌特征:瘦小 感人事迹:一位山野老人在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的晋西北,十五年内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创造了一片青山。 3.综合卡片信息,梳理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教师小结:本文可以釆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初读正音,扫清阅读障碍。借助人物信息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取文中与老人相关的重要信息,学习梳理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锤炼整体感知能力。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说一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探究方法 (1)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老人创造的奇迹,批注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老人创造的奇迹,批注自己的感受。(板书:奇迹) (2)交流反馈。 交流一: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①思考:读着这样的青山,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作者从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对窗外的绿色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感受到作者对这山沟里的绿色的赞美。 ②指导朗读:想象画面去朗读,自由练读,齐读。 交流二: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思考:读这句话,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 预设: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②联系比较: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我们学校?(学生自由回答) ③点拨:通过这一连串的数字,我们感受到老人用十五年的艰苦岁月,创造了满山遍野的绿。时间之长、面积之大。 交流三: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引导: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