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青山不老 同步练习B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句子中,使用作比较说明方法的一项是( ) A. 他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 B. 晋西北的风沙比别处更猛烈。 C. 青山是不会老的。 D. 老人创造的绿洲相当于350个足球场。 2. 下列对“另一种东西”的理解,最贴合课文语境的是( ) A. 老人创造的物质财富 B. 老人的精神品质和环保理念 C. 老人留下的植树工具 D. 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 课文中“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句的作用是( ) A. 总结全文 B. 引出下文 C. 侧面烘托 D. 制造悬念 4. 下列对“青山是不会老的”中“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指青山的年龄增长 B. 比喻生态环境的破坏 C. 形容老人的身体衰老 D. 暗示精神的永恒不朽 5. 下列对课文语言风格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平实朴素,侧重叙事 B. 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C. 严谨准确,逻辑性强 D. 幽默风趣,充满讽刺 6. 下列对课文中“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一句的理解,最全面的是( ) A. 仅指老人创造的绿洲 B. 强调老人的精神传承 C. 暗示生命的循环规律 D. 说明自然的力量伟大 二、基础知识积累 1. 文学常识 本文的核心事件是_____,作者通过_____描写展现老人的精神。 课文节选自《 》,主题是_____。 2. 近义词辨析 肆虐与暴虐:风沙_____导致土地沙漠化,暴君_____引发民怨。 贡献与奉献:老人为绿化事业_____了毕生精力,他的_____精神值得学习。 3. 解释词语 劲挺:_____ 风雨同舟: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选段一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1. 分析选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 文中“怪物”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选段二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 3. 此处通过_____描写,表现了老人_____的性格特点。 4. 结合上下文,说说“恭敬”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四、课外阅读 《一个人的村庄》(节选) (作者:刘亮程) 我们村的老杨头,一辈子没离开过黄沙梁。他说:“这村子是土做的,我也是土做的,离了土,就像麦子离了根。”他住的土屋在村东头,屋后有三棵老榆树,是他年轻时栽的。那时候村里风沙大,春天一刮黄风,窗户纸能被沙子打穿。老杨头就带着儿子在屋后挖坑,把榆树苗栽进去———树苗是他从三十里外的河湾挖来的,根上裹着湿泥巴,像抱着婴儿。 头三年,树苗没长多少,叶子总是蔫蔫的。老杨头每天早上都要去浇水,用木桶从村西的涝池里提,一趟要走半里地。有次儿子说:“这破树,扔了算了。”他瞪了儿子一眼:“树跟人一样,得熬。熬过去了,就活了。” 第四年春天,榆树突然抽出了新枝,叶子绿得发亮。老杨头站在树下,摸了摸树干,裂开的树皮像他手上的皱纹。从那以后,他每天傍晚都要坐在榆树下抽烟,看夕阳把树影拉得很长,盖住半个院子。他说:“树在,风沙就进不了村。” 后来儿子进城打工,劝他一起去,他不去:“我走了,谁给树浇水?谁看住村口的沙?”他给每棵树起了名字:最大的叫“守风”,中间的叫“拦沙”,最小的叫“护院”。有回下暴雨,“守风”的一根枝桠断了,他心疼得蹲在地上摸了半天,像摸自己的胳膊。 现在老杨头八十多了,走不动远路,就坐在门口的石凳上,看着三棵榆树。树已经长得两人合抱那么粗,枝叶把半个村子都盖住了。春天有鸟在树上做窝,夏天孩子们在树荫下玩,秋天落叶铺在地上,像厚厚的毯子。村里的人说:“老杨头和他的树,把黄沙梁守住了。” 有次我问他:“您守着这树,图啥?”他笑了,指了指远处的田野:“你看那麦子,长得多好。树挡住了风沙,麦子才能活。人活着,不就图个念想?这树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