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17597

7.2《秦腔》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194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秦腔,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
  • cover
《秦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秦腔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尊重与传承意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识别鉴赏秦腔音乐、表演风格特点,提升审美感知、评价能力及艺术鉴赏力,激发创造潜能。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秦腔文本语言特色,培养准确生动表达及描述评价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深入思考文化意蕴,提升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及深度解读能力,以及理解秦地、秦人、秦腔的血肉联系,体会文学理解与情感共鸣。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所传达的宏伟气魄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2.探索秦地地理特征与秦腔旋律之间的精妙融合。 3.学习如何将秦腔、秦地、秦人及其文化生活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播放若干秦腔选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秦腔的魅力。 二、背景介绍 1.简述秦腔 秦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也是最古老、最丰富、最广泛的声腔体系。它的影响范围横跨我国西北至西南,中原至东北,甚至远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秦腔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尤其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目前,秦腔拥有超过700个剧目,居各剧种之首。 秦腔的唱腔、念白、节奏、面具、身段和角色类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秦腔亦称“乱弹”,以高亢激昂的音色和真实噪音的演唱著称,保留了原始的豪迈特色。秦腔的最佳演出场所是露天空间,以充分展现其独特风味。秦腔的唱腔宽广有力,直抒胸臆,给人以激越、粗犷的感受。观赏秦腔,尤其是"黑头"角色的震撼吼声,方能真切体会秦腔的豪放,这同样体现了秦人的血性。 2.介绍作者 贾平凹,本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丹凤。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任文学编辑,现为西安市文联专 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自1982年起致力于专业写作,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务。其作品包括小说集、长篇小说、散文集、诗集及文论集等。贾平凹的创作以描绘新时期西北农村为主,尤其关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作品风格清新深刻,充满地域特色。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成就显著,早期作品如《月迹》、《一棵桃树》,展现了儿童眼中的纯净世界,强调诗意的营造。80年代中期,他开始关注陕西的风土人情,描绘当地的人文景观和生活风貌。贾平凹的散文在思想深度、文化趣味和语言表达上,倾向于吸纳中国文学传统元素,追求简朴风趣和静谧境界的构建。 三、教学过程 (一)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梳理结构 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主旨。 第一部分:通过对比展示秦腔的高亢与宏大特质,强调其与地域文化的密切联系。 第二部分:生动描绘秦人对秦腔的热爱与迷恋。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秦腔独有的能力承载秦人的情感。 (二)探讨第一部分 1. 阅读第一、二段,简述秦地、秦腔、秦人的特质。 秦地———辽阔而平坦,厚实可靠; 秦———高昂激越,充满沧桑与忧伤; 秦人———直率豪爽,质朴而不羁。 2. 思考讨论:请指出课文第一部分中最能体现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的句子,并进行分析。 (1)你会立刻领悟到:这片土地的地貌竟与秦腔的旋律如出一辙! 秦腔的高亢与震撼,与秦川大地的辽阔、厚重和悠长在粗犷豪放上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秦腔是黄土高原与普通百姓不息的命运之声。正如西方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述,精神文明的产物,如同动植物一样,只能通过其所处的环境来解释”,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地理和风土人情孕育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2)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中传出的秦腔相互交融,碰撞,原来秦腔是秦川的自然之音、大地之音、人声之音的共鸣! “籁”原指古代的一种三孔乐器,后泛指从空洞中发出的声响,也泛指各种声音。这里的“天籁”地籁”指自然界的声音,"人籁"则是指第3段提到的秦人的说话和呼唤方式等,正是这些因素孕育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