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三黑和土地 同步练习B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 下列句子中,使用对比手法的一项是( ) A. 三黑耙过的土地像妇女刚梳的头。 B.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C.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常常挨骂;现在,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 D. 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是他生活的希望所在。 2. 下列对“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中“翻身”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指身体转动的动作 B. 比喻从压迫中解放出来 C. 形容农民的劳动姿态 D. 暗示土地的肥沃 3. 课文中“他又在打算:明年要跟人合伙,把地浇得肥肥的”体现了三黑的( ) A. 贪婪 B. 懒惰 C. 长远规划 D. 盲目乐观 4. 下列对诗歌语言风格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平实朴素,富有乡土气息 B. 华丽优美,充满诗意 C. 严谨准确,逻辑性强 D. 幽默风趣,充满讽刺 5. 下列对“地翻好,又耙了几遍,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中“细细”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表示动作缓慢 B. 强调态度认真 C. 形容土块微小 D. 暗示时间充裕 6. 诗歌中多次提到“蝈蝈儿”,其作用是( ) A. 表现农村的热闹 B. 象征土地的生机 C. 暗示三黑的童年 D. 对比过去与现在 二、基础知识积累(填空题) 1.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苏金伞是_____(流派)诗人,代表作有_____。 诗歌通过_____的描写,展现了农民_____的情感。 2. 近义词辨析 松散与疏松:土壤_____有利于植物生长,队伍_____导致效率低下。 温暖与暖和:阳光_____着大地,房间里开了暖气很_____。 3. 解释词语 土疙瘩:_____ 顺溜: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问题: 选段一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1. 分析选段中比喻的作用。 2. 文中“旱天的鹅”与“水”分别象征什么? 选段二 “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3. 此处使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4. 结合上下文,说说“每一寸土”的深层含义。 四、课外阅读 《父亲的麦地》(节选) (作者:李登建) 父亲的麦地在村南的河湾边,一亩三分地,像块贴身的补丁,缝在黄土塬上。父亲说:“这地是咱的根,根扎得深,日子才能稳。” 我记事时,那地还是块“破皮”———土硬得像石头,春天播下的麦种,能出一半苗就算好年成。父亲不恼,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下地,先把土块敲碎,再用木耙搂平,一下一下,像给婴儿擦脸。他的布鞋上沾着泥,裤脚卷到膝盖,小腿上沾着麦茬,被太阳晒得黝黑,像涂了层油。 “土得养。”父亲总说。他把家里的草木灰攒起来,一筐筐背到地里;把猪圈里的粪和着黄土堆成垛,捂上半月,再均匀地撒到麦垄里。有次我跟着去,看见他蹲在地里,用手把结块的粪搓碎,手指缝里全是黑泥,他却笑得很满足:“这粪香,麦子爱闻。” 麦苗刚拔尖时,最怕春旱。父亲每天挑着水桶去河湾打水,桶绳勒得肩膀发红,他就垫块粗布。一趟水够浇半垄,他沿着麦垄走,瓢里的水匀匀地洒下去,像给孩子喂饭。有回我问:“爸,累不?”他直起腰,捶了捶后背:“你看麦苗喝饱了,直挺挺的,比啥都强。” 麦子扬花时,父亲要在地里守着。他在田埂上搭个草棚,夜里就睡在里面。有次下暴雨,他披着蓑衣在地里排涝,把倒下的麦苗一棵棵扶起来,用土压实。天亮时,他浑身湿透,鞋里灌满了泥,却盯着重新站直的麦苗笑:“这麦跟人一样,骨头硬。” 麦熟时最忙。父亲拿着镰刀,弯着腰割麦,镰刀“唰唰”响,麦秆成捆地躺在地里。他割得快,却不贪多,每把麦都捆得紧实,麦穗不落地。我帮着递绳,看见他额角的汗滴在麦秆上,“啪”地砸出个小泥点。他说:“麦是咱的娃,不能让它受委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