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17794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共27张PPT)

日期:2025-11-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945710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4-202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27张,课件,学年
  • cover
(课件网) 诗词里的爱国情怀 组织教学 央视《榜样》专题节目不仅是一档电视节目,更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2025年《榜样10》筹备《古人的哲思与情怀》特别企划,杜甫高人气入选。节目组希望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切入点,将他列入《家国同心》单元。现需要补充杜甫入选推介词,请同学们就诗歌中这一情怀体现展开谈论,并撰写推介词。 新课导入 ———在历史与时代的交响中读懂“家国同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知诗风:借诗句剖析诗歌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悟诗心:探诗句洞察“小我”“大我”内在关联。 践诗情:品诗句增强家国同心精神认同与践行。 学习目标 预习反馈 1.查找资料:杜甫主要人生阶段及代表作品。 2.探寻背景:明确诗歌创作背景与个人经历。 3.内容重现:根据诗意画出感触最深的画面。 杜甫(712 年 - 770 年) 年少优游(19 岁 - 35 岁) 731 年,19 岁的杜甫第一次出游,在山西、吴越一带游历,历经数年。 736 年,进士考试失利后,第二次游历。其父任兖州司马一职,过了四五年 “快意” 生活。 代表作品:《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出少年时代的抱负。 744 年,第三次出游,在洛阳与李白相遇,同游河南开封和商丘一带,会见高适。 745 年,与李白重逢,讨论炼丹求仙,拜访隐士范野人。两人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见面。 困居长安十年 747 年,唐玄宗诏天下 “通一艺者” 到长安应试。李林甫编导一场 “野无遗贤” 的闹剧,导致士子全部落选。 代表作:《兵车行》 战乱流离与短暂为官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在逃亡中和王维一同被俘。诗歌中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的情感。 代表作:《月夜忆舍弟》“三吏三别” 漂泊西南 760 年 - 770 年,在朋友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建成草堂一座。765 年流寓夔州,不到两年时间,创作 430 多首诗歌,处于创作高潮时期。768 年,思乡心切,四处漂泊病死舟中。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预 习 反 馈 评 价 量 表 评价维度 评价要点 自评得星 乐学善学 能够自主学习,对所学内容进行充分预习 信息意识 能够利用网络收集学习资料,辅助学习,搜集到的信息全面而且有条理。 批判质疑 能够多角度辩证分析问题。 学科融合 打破学科壁垒,发现学科间融合特点,提升综合素养 1.关注文本细节,梳理所“破”之物 茅屋之毁 ——— 贫弱处境的直观映射 探究任务一 秋风破屋 群童破茅 丧乱破家 娇儿破被 2.走进“小我”困境,寻“破”因溯“痛”点 探究任务一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社会原因 唐朝安史之乱前的玄宗天宝十三年各州上报的人口数量5200万,安史之乱后的肃宗乾元三年,全国各州上报的户口为2933174户,大致为1600万的人口数量,人口损失大致3600万。户数损失率高达67.1%,人口损失率高达67.9%。 资料链接 2.走进“小我”困境,寻“破”因溯“痛”点 茅屋难支———个体悲欢融入时代苦难 探究任务一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社会原因 2.走进“小我”困境,寻“破”因溯“痛”点 探究任务一 1.关注文本细节,梳理所“破”之物 茅屋之痛 ——— 社会积弊的个体承受 探究任务二 1.小组讨论:借助诗句,剖析写作手法 描写方法 字词锤炼 修辞手法 …… 探究任务二 2.再读课文:男女分读,感受情感变化 焦灼痛心 无奈愤懑 凄苦忧思 崇高伟大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夜雨湿屋 推己及人 多种手法 ——— 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