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思政融合课教学设计正负数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6,87页。 【设计理念】 认识负数的关键是理解负数是表示与正数意义相反的量,小学阶段学习负数限定了了解的层次,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现实生活丰富的实例,直观的认识正负数,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本节课以抗美援朝中的情节贯穿全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尝试记录或说一说电影故事中相反意义的数量,并进行讨论比较,引发学生学习新数的情感需求,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优越性———简洁,准确。在学生记录、交流、比较的过程中,因需要而思考,因思考而创造,经历了一种符号化到数学化的过程:由文字叙述到符号表达,充分感悟了负数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凸显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理念。最后,仍以电影情节深化情感,将“思政”教育与数学课程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教材分析】 《正负数》是在学生已经认知了自然数、初步认识了小数、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正负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学生见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正负数,知道整数的意义,为后续进一步学习负数奠定基础。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模型、抽象、符号化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学情分析】 对于正负数,四年级学生大多在生活中听说过或见到过一些例如“-1、-2”的负数,对正负数的意义已有一些粗浅的个人认知,但学生对负数概念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及关键点就在于让学生抽象并提炼正负数的本质。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了解整数包括正整数、0和负整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通过举例、尝试、比较、探讨等数学活动,学生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体会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感受到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不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 【教学重点】 感悟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本质意义,拓展对“0”的内涵认知。 【教学过程】 一、激活导入。 谈话:国庆期间,老师看了一部电影令我非常震撼!讲了什么故事?(播放《抗美援朝》视频片段导入) 学生谈感想。 师:这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1950年,为了援助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为了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我国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再来看看这部电影,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探究展示。 (1)初步感受相反的量:收入与支出,赞成和反对,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 师: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是116元,人均支出是88元。你能用简易的方法记录一下收支情况吗? 师:这时的朝鲜战场,美军大举进攻北上,直逼中国大门。此时,中南海的会议室里,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在开会讨论要不要出兵抗美援朝。大家一起读出赞成票和反对票。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要保护好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出兵应战,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师:当战士们来到朝鲜发现天气异常寒冷。为什么会这么寒冷呢?是因为长津湖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 师:同学们,你能把读出的数学信息用简易的方式记录在学习单上吗?让人一眼能看出区别?完成学习单一。 (2)借助实例,理解意义相反的量 师总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