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课标】“太空探索”教学设计 课题 太空探索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来源 原创 节次 1 授课日期 教师 授课对象 目标确立依据 课标分析 课标摘要 ①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程和意义。②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课标分解 本节内容在教学情境创设上要突出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重视使用与主题相关的图像、视频等,如人类探月、火星探测、载人航天以及空间站建设等素材。重视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如天文馆、天文台、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科普基地或科研机构,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听报告等,拓展学生的认知渠道。 教材分析 从教学内容来看,本章内容由宇宙、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和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等部分组成,这些内容是学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必须具备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家园的外部环境。本节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分析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已对太阳、月球、星座划分等内容有所了解,但仍存在知识体系不系统、理解不深刻的问题。此外,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尚在形成阶段,构建"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完整知识体系比较困难,因此教科书降低了这部分知识的难度,回避了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和原理,增加了对地球所处天体系统的层次、太阳系八颗行星的介绍,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环境的兴趣。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太空探索与地球环境、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培养其正确的人地关系价值观。分析太空探索如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高生活质量。2. 综合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太空探索中的各种问题,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学习太空探索涉及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知识。3. 区域认知:培养学生从区域角度认识太空探索,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地位和贡献。学习各国太空探索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未来规划。分析太空探索中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如国际空间站、月球和火星探测项目等。4. 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在太空探索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太空探索中的环境、资源、技术等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评价任务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对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有初步的了解,对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有积极的探究精神总结性评价:教学结束后学生是否能说出我国太空探索的历程,知道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 重点 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 难点 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导入新课 【阅读导入】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1956年,中国航天从零起步,踏上了通向太空的逐梦之旅。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太空探索活动多样,使用的航天器类型也各异。引出太空探索活动主要包括了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 阅读材料“中国航天逐梦之旅”,说说我国太空探索活动分为了哪几类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太空探索有探索欲望,为正式进入课堂教学提供基础 讲授新课 任务一:“一,探月工程” (一)目的月球是人类走出地球、探索宇宙的第一站。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已利用航天器对月球进行了100多次探测。通过月球探测,人类可以:获取月球表面影像,了解地月空间环境,采集月壤并带回地球研究,拓宽对宇宙的科学认知(二)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