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2 明确概念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 明确概念的方法,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二)解读“明确概念的方法,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这一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精确界定概念的技巧。 从明确内涵的角度看,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定义法,即通过简明扼要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要达成这一目标,学生需熟知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构成,掌握种差加属概念这一最基本、最常用的下定义方法。比如给 “智能手机” 下定义,“手机” 是属概念,“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可自行安装卸载软件等功能” 是种差,组合起来即 “智能手机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可自行安装卸载软件等功能的手机”。同时,学生要能依据逻辑规则判断定义的正确性,像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外延必须全同”,若将 “商品” 定义为 “劳动产品”,就犯了 “定义过宽” 错误,因劳动产品包含了非用于交换的产品,外延大于商品。 在明确外延方面,课程标准旨在让学生运用划分法,依据一定标准把概念外延分成若干小类,清晰展现概念所涵盖的具体范围。学生要明白划分包含母项、子项及划分标准,例如以 “是否可再生” 为标准,“能源” 可划分为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 和 “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作出正确划分,需遵循逻辑规则,像 “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外延”,若将 “生物” 划分为 “动物和植物”,就犯了 “划分不全” 错误,遗漏了微生物。 此外,标准强调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认识对象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化而动态变化。例如,随着科技发展,“网络” 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从最初简单的计算机互联,发展到如今涵盖万物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丰富内容。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框是《逻辑与思维》第四课第二框内容,承接上一框 “概念的概述”。在上一框学生了解概念含义、基本特征基础上,本框进一步阐述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方法,是构建逻辑思维体系的重要环节,为后续学习判断、推理等知识筑牢根基,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教材通过丰富案例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逻辑方法,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实用性。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概念有所运用,但多处于无意识状态,对明确概念的方法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部分学生在概念理解和运用时易出现混淆、错误,急需掌握科学方法提升逻辑思维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同时,学生对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时政热点兴趣浓厚,若能结合热点讲解知识,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助力其更好地理解抽象逻辑知识。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科学精神 1.深刻理解明确概念内涵的定义法和明确概念外延的划分法,掌握其具体规则和运用要求。 2.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准确分析和判断概念运用中的逻辑错误,提升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3.认识到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培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概念的科学态度。 (二)公共参与 1.在日常交流和学习中,自觉遵循概念运用的逻辑规则,准确表达思想,避免逻辑错误,提高沟通效率。 2.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探究等活动,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概念在不同情境中的运用,提升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中概念的使用,运用所学知识辨析信息,理性参与公共讨论,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热点素材:呈现2025年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新突破,如某新型量子计算机的研发报道,其中涉及 “量子计算”“芯片制程” 等新的专业概念。 设置问题引导:提问学生这些概念的含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