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27286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30张PPT)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1476369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0张,PPT
  • cover
(课件网)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学习目标 沉浸于实验物理的“狂人”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1976年凭借发现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发表演讲“我是在旧中国长大的,想借这个机会向在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走近作者 文本知识 文本—演讲词 演讲词是演讲者参加各种主题演讲时使用的文稿,一般有叙事、说理、抒情三种类型。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知识准备 议论文 三要素 论点 论证 论据 对于论题的主要观点和见解 中心论点 分论点 证明论点的材料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背景资料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2.释词: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zhào cuò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字词积累 1、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请在文中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且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整体感知 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 格物致知: 格,推究,探察;致,获得。 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论点: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一) 阅读2-5自然段。 1、思考: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细节探究 2、“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全文思考)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作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