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53019

【高效课堂】新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课件+素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37513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语文,课件,星星变奏曲,上册,九年级,高效
    课件27张PPT。星星变奏曲作者介绍: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升华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朦胧诗 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是指以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海子、于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形式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其表现形式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度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因此诗人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倾诉着他质朴的期盼。于是他写下了此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诵读诗歌标示节奏、重音, 体会语气、语调。 赏析角度 意象、意境、情感、写法、语言思考: 请你找出诗句中出现的一些意象,体会这些意象的意境意象: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意境: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把握意象 读懂诗歌 第一小节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 第二小节: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为了希望,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异同点?(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找出来,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诗人向往的光明世界。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 第二节:对现实的否定。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 (否定) (肯定) (否定) (肯定) 都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1、由“如果”引领这一假设句,构成对黑暗现实强有力的否定2、由“谁不愿意”开头的第一次反问,诗人借助“诗”和“蜜蜂”这两种象征光明的美好意象,构成一个富有诗意的理想世界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第二次反问,构成一个夏夜般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