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31699

第一章 跨学科实践 乐器的调查与制作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苏科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

日期:2025-10-22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860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第一章,格式,物理,八年级,2024,苏科版
  • cover
课时编号 008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跨学科实践 乐器的调查与制作 教材分析 本节是苏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跨学科实践内容,是对声音产生、传播及特性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拓展。教材通过分类介绍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声原理,结合自制简易乐器的实践活动,构建物理知识与音乐、手工制作的联系,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后续跨学科探究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声音的产生与特性等基础知识,对乐器有生活认知和兴趣,但对 “发声原理与结构的关联” 缺乏系统理解。学生动手能力存在差异,抽象思维较弱,对 “改变音调的物理本质” 易混淆,需通过直观实验和分组合作降低认知难度。 核心素养目标 物理观念:明确不同乐器的发声原理,理解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分析乐器发声差异,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经历 “调查—设计—制作—调试” 过程,提升动手与问题解决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感受传统乐器文化价值,培养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统乐器的分类及发声原理,自制乐器的音调控制方法。 难点:理解 “结构变化影响振动频率” 的本质,将声学知识转化为制作实践。 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分组合作法、案例分析法。 学习策略:观察对比、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传统乐器图片/视频、自制乐器教程);实验器材(编钟模型、竹笛、二胡、橡皮筋、吸管、试管、水、剪刀等);传统乐器发声原理表格、自制乐器评价量表。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茉莉花》民乐演奏视频,展示编钟、竹笛、二胡实物,提问:“这些乐器声音各异,它们的发声部位相同吗?” 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 观看视频,观察实物,结合生活经验推测乐器发声部位,自由发言。 通过熟悉的乐曲和实物,激发兴趣,建立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引出探究主题。 认识传统乐器 展示传统乐器分类表格(含打击、吹管、拉弦、弹拨类),结合图片讲解每种乐器的发声原理(如编钟靠钟体振动,竹笛靠空气柱振动)。 2. 演示:轻敲不同大小的编钟模型,让学生听音调差异;吹不同长度的吸管,对比声音高低。 3. 出示典例 1(唢呐、埙、铜锣、竹笛的发声原理辨析),引导学生分析。 阅读表格,记录不同乐器的发声部位。 2. 观察演示实验,记录现象:编钟越大音调越低,吸管越长音调越低。 3. 小组讨论典例,区分 “振动面” 与 “空气柱” 发声的差异,得出答案。 通过分类教学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立 “乐器结构 — 振动部位 — 声音特性” 的关联,突破 “发声原理” 重点。 探究自制乐器 1. 展示自制乐器案例(橡皮筋单弦琴、吸管排箫、水杯打击乐),讲解制作要点:如单弦琴通过改变橡皮筋松紧/长度调音调。 2. 分组任务:提供吸管、橡皮筋、水杯等材料,要求选择一种乐器制作,明确需记录 “改变音调的方法及原理”。 3. 巡回指导,针对 “吸管排箫长短切割”“橡皮筋固定松紧” 等难点提供技术支持。 1. 观察案例,明确制作目标和步骤。 2. 分组合作:讨论方案→分工制作(如一组剪吸管,一组调试橡皮筋)→记录音调变化与操作的关系。 3. 遇到问题(如音调无差异)时,小组内分析原因并调整。 通过动手实践,将抽象的 “频率影响音调” 转化为具体操作,培养合作与问题解决能力,落实难点突破。 展示与辨析 1. 每组展示自制乐器,演示音调变化,解释原理(如 “吸管越短,空气柱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2. 出示竹笛结构示意图,提问:“推拉布团改变音调的原理是什么?” 引导联系空气柱振动知识。 1. 小组代表演示乐器,阐述制作过程和音调控制方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