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32134

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等五首)学习任务单(表格式)+课件(共31张ppt)+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5-2026学年语文上册(统编版)八年级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64810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格式,五首,31张,统编,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春望》《月夜》联读 教学目标 1.分别找出能统筹诗歌的一个字,并阐述。 2.2.通过朗读和描述,初步感知两首诗歌的画面。 3.通过分析画面,明确诗人在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4.4.通过对比阅读,探索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感知两首诗的画面; 诗人在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导入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张先说心因为多情,就像双丝网,里面有千千万万个结。杜甫的诗,也一样,情感丰沛,亦有千千结。今天就从《春望》和《月夜》中一探究竟吧。 二、初读 明意说画 屏显《春望》《月夜》。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如果要从每首诗中找一个字来统筹,你认为分别是哪个字? 明确:望 看 选择一个视角,说出所看到的画面。 视角: 《春望》中杜甫、花、鸟、百姓...... 《月夜》中杜甫、妻子、小儿女...... 示例: 我是“_感时花溅泪_”中的花,我望到安史之乱对社会的巨大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留下了悲伤的泪水。 我是“烽火连三月”中的普通老百姓,我望到疯狂的不止息的战火毁灭了我的家园,我站在灰烬前,竟不知何去何从。 我是“遥怜小儿女”中的小儿女,我看到母亲在窗前默默流眼泪,我不明白她为什么哭,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她,如果父亲在家就好了。 三、再读 析画述情 选择一个画面,说说其中蕴含的情感。 示例: 在“_感时花溅泪_”中,我感受到了诗人的痛苦,他说花流泪,其实是他在流泪,他的泪是流给自己的,流给家人的,也是流给同样遭遇的老百姓的,这体现了他身在动乱时局的痛苦,表现了他深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_白头搔更短_”中,我看到了一位伤时忧国的诗人,他因为愁绪无法排解而不停地抓首,导致头发越来越短,满头白发无不诉说着深深的心事。 在“_香雾云鬟湿_”中,我看到了一位在雾中站立良久的女子,她周边的雾似乎都感染了她身上的香味,她站立太久,鬓发都湿了。浓郁的忧愁从她身上无形地散发出来,沉重又伤感。 《春望》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月夜》 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四、三读 品味异同 《春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月夜》。 《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比较两首诗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明确: 思想感情: 同———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异———《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 写作手法: 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