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探索》教案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人地协调观:能够说出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认识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综合思维:运用图片、影像资料和数字技术等手段,了解人类和中国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成就。 区域认知: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了解月球、火星、空间站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地理实践力:通过收集图片、文字、影像资料等,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影像资料和数字技术手段,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以及我国的航天成就; 2.结合图文、影像资料,了解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 3.通过了解我国的航天成就,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人类及我国太空探索的进展和成就。 【难点】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本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共1课时,整体采用“导入新课—新知感悟—小试牛———思维梳理”方式展开。每个环节目的如下: 导入新课:用中国航天成就导入———激发兴趣及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新知感悟:讲解重要知识点———掌握基础知识; 小试牛刀:本节知识相关考题练习———解题能力提升; 思维梳理:知识梳理———强调重点,查漏补缺; 通过整个流程,辅以若干图片、影像、文字材料,使学生理解主要知识点,提升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航天工程? 你能将他们一一对应起来么? 思考回答 通过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过渡 人类探索太空离不开工具,你知道有哪些观测工具? 环节二 新知感悟 观测工具 【自主阅读】阅读课本,了解人类观测宇宙工具的变革。 【展示图片】不同时期的观测工具、不同时期观测位置、中国天眼资料 自主阅读,感受人类观测技术的进步 培养学生通过课本图文提取信息能力、对比分析能力,落实综合思维 探月工程 【讲解】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苏联和美国相继发射月球探测器,从此人类进入近距离观测月球的时代。 【提出问题】我国探月工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展示图片并讲解】我国探月工程建设流程图 观看图片并听教师讲解 提升民族自豪感,落实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归纳总结: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从2004年正式启动,共可分为“绕”“落”“回”三步走。 【小组活动】讨论:建设月球基地 【任务】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目前第一阶段已取得重大成果,第二阶段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未来我们还将在月球建设中国的月球基地,请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布置任务:(1)结合月球的环境,讨论载人登月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2)你心目中的月球基地应该是怎样的? 2.在教室巡视,给予指导。 【组织总结】8分钟后让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总结并表扬。 1.小组成员阅读课本,结合课外知识进行讨论,并选出小组代表。 2.归纳总结讨论结果,小组代表上台汇报。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合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当众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 归纳总结:月球的自然环境和地球有很大不同,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困难有: 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航天员需要克服低重力对身体的影响。 月球大气十分稀薄,太阳辐射强,易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辐射伤害。 航天员还要面对剧烈的温度变化,以及没有水、氧气、食物、能源等生存必需资源的困难。 火星探测 【提出问题】1960年1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