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38408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220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
  • cover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供者: 单位: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探讨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格物致知精神的概念、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为何在现代科学教育中尤其重要等知识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认识到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学会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探索,从而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 “格物致知” 的含义,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辨析问题。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味文章中的亮点词语和写作手法,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4)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格物致知” 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 “格物致知” 精神的内涵及其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能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现实意义。 (2)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其他议论文的论点。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反思传统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忽视,培养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索的意识。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 同学们,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当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尤其是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将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作者丁肇中先生为我们指出了一个重要方向:格物致知。(生:认真听讲并思考) (导入后,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作者丁肇中。) 丁肇中,1936 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他于 1976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是对关键段落进行重点朗读: 第一段:“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一旦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 第二段:“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指点迷津。” (学生集体朗读或个别朗读,教师注意纠正发音和语气,并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 (2)理解词语与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与概念: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缅怀:怀念或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端正心性。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现指修养身心。 齐家:整顿管理家政。 清谈:本指魏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 袖手旁观:手藏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一帆风顺:船遇顺风,行走迅速。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教师提问: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格物” 和 “致知” 的含义。 (生: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通过这种探究获得知识。) 教师补充:很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3)把握文章主旨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讨论: 什么叫 “格物” 和 “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 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