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当土壤组成物质体积占比为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和空气各20%~25%时,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称为理想土壤。下图示意某种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占比。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是( ) A.气候 B.成土母质 C.地形 D.生物 2.据图可知( ) A.该土壤水分较多,空气偏少 B.该地可能炎热干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 C.该土壤矿物质比重大,颗粒粗 D.该土壤水分和矿物质偏少,有盐碱化现象 题组二 土壤剖面及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右图为某地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3.图中各土层与其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母质层和母岩层 B.②—凋落物层 C.③—淀积层 D.④—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浙江某高中地理老师带领高一学生在山坡观察某森林土壤剖面,发现土壤略微发红,并完成了该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观察土壤剖面后,几位同学发表了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质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5.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寒冷湿润 D.寒冷干燥 读下图,完成下面两题。 6.图中能反映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 ) A.成土母质、气候、生物 B.时间、人类活动、气候 C.地形、人类活动、气候 D.太阳辐射、成土母质、生物 7.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形 C.气候 D.生物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土壤的区域差异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凋萎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分的最低值。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 B.土壤颗粒 C.基岩性质 D.降水 2.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弱的是( ) A.富士苹果 B.山丁子 C.久保桃 D.山桃 3.该地区最可能是( ) A.黄土高原 B.四川盆地 C.长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同地域土壤性状差异较大。某中学暑假进行研学旅行,野外考察东北平原、江南丘陵和陕北高原的土壤特征。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与江南丘陵相比,东北平原的土壤( ) A.土层薄 B.腐殖质累积量大 C.降水淋溶作用强 D.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5.与另外两地相比,陕北高原的土壤最显著的优势是( ) A.有机质含量高 B.通气透水性好 C.土壤紧实度高 D.水分条件好 题组二 人类活动与土壤 原始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密但土壤贫瘠。某热带雨林地区“刀耕火种”普遍盛行,土地退化严重。烧荒后的土地,有的开垦为耕地,有的因反复烧荒退化成荒草坡。耕种一两年后让土地休闲几年,恢复地力,形成次生林,再进行新一轮砍烧种植。下表示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衰减率(单位:%,以原始自然土壤养分为100%),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有机质/% 有效氮/% 有效磷/% 速效钾/% 次生林 2.06 0.83 7.61 5.45 耕 地 33.44 39.83 0.37 -53.92 荒草坡 48.96 48.87 93.48 52.78 6.造成原始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量 C.气候 D.地形 7.下列关于“刀耕火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刚刚烧荒后的土壤,养分含量低 B.次生林土壤养分与自然土壤差别大 C.荒草坡土地,土壤养分减幅最大 D.耕地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低 土壤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人类活动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下图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8.Ⅱ、Ⅲ、Ⅳ、Ⅴ四类土壤的共同特点是( ) A.淋溶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