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40708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练习

日期:2025-09-2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8437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一节,自然环境,整体性,课件,练习
    (课件网) 知识点1 自然环境的组成 1.组成自然环境的物质圈层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自然地理要素   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必备知识 清单破 知识点 1 知识点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 体。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 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系统   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 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整体性效应 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知识点 2 ②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整体性强,系统抗 干扰的能力强,稳定性就好;反之,则表现为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 生变化。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是在现有结构中产生的,一般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当演 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 成新的平衡。这便形成了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知识点3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1)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改变了某种要素,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自然环境。 (2)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3)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知识点 3 关键能力 定点破 定点 如何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特征 1.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分析时需遵循“位置优先,要素互联”的思路,结合区域位置,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 响、相互联系;作答时要突出区域整体特征。如我国西北地区各要素与区域总体特征的对应 关系如下图所示: 定点 2.分析自然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 分析某一要素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 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 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如植被破坏产生的影响如下图所 示: 典例 青稞是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居民主要的粮食作物。用于风干、存放牧草和青稞等 农作物的“干草架”,是当地常见的乡村景观。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描述符合青藏高原地区整体性特征的是(  ) A.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弱 B.昼夜温差大,植株高 C.因高寒,植被表面大多覆毛 D.因水源,人口分布在河谷 C (2)“干草架”离地较远考虑的是(  ) A.空中光照强      B.地面温度低 C.地面湿度大      D.防虫蚁破坏 B 信息提取 ①该区域为青藏高原地区;②“干草架”用于风干、存放牧草和青稞等农作物; ③“干草架”离地较远。 解析 (1)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但由于夜晚温度低等,植株大 都低矮,植被表面大多覆毛;人口多分布在热量相对充足的河谷地区,以应对高寒气候。 (2)青藏高原地区地面温度低,修建“干草架”可避免地面低温对晾晒草料等的不利影响,B 对;“干草架”所处高度和地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