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人国与小人国 一、教材分析 《大人国与小人国》以《格列佛游记》故事为引,串联钢版画、主题公园、雕塑及学生作品,核心是让学生理解 “大小通过对比呈现”。课文里,格列佛与巨人的比例反差、衣夹雕塑和建筑的夸张对比、小人国公园的微观世界,既关联文学想象,又渗透美术 “比例、夸张” 技法。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创意绘画,本课能帮他们打破常规视角,学会用对比讲故事,是培养 “观察 — 想象 — 表现” 能力的关键课。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像好奇的小麻雀,爱听故事、爱幻想,对 “变大变小” 这类魔法设定毫无抵抗力。但他们的空间感知还在发展,画的时候容易把大小比例搞混 ——— 比如画巨人国,巨人跟房子一样高;画小人国,自己又跟蚂蚁差不多大。还有,怎么让画面有趣?有的孩子只会画 “大东西旁边站个小人”,没故事感。 应对办法:用游戏帮他们理解对比(比如拿橡皮和篮球比大小);多举课文里的例子,教他们 “给大小加故事”——— 比如小人国里,牙刷能当桥,雨滴能当游泳池。还要分组讨论,让他们互相启发,把 “干巴巴的比例” 变成 “活生生的奇遇”。 三、教学目标 能指着课文里的作品,说出 3 种大小对比的方法(比如格列佛和巨人比身高、衣夹和大楼比大小、小人国里的房子和人比尺寸)。 从动画片里找出 2 个 “故意放大或缩小” 的情节,讲清楚怎么用大小制造趣味(比如《喜羊羊》里的巨大蛋糕,灰太狼变小偷钥匙)。 画出一幅 “大人国或小人国奇遇”,画面里的大小对比得清楚,还得有个有趣的故事(比如小人国里,我用铅笔当滑梯,蚂蚁当导游)。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看透 “大小是对比出来的”——— 像课文里的汽车在手掌上是小,和蚂蚁比又是大。 学会用 “夸张、变形” 让画面有趣 ——— 比如把冰淇淋画成山,小人在上面爬。 (二)教学难点 怎么让 “大小对比” 里藏着故事 ——— 不是随便画个大东西和小东西,而是让它们互动起来(比如巨人用筷子夹房子当玩具)。 把握比例:巨人国里,巨人得比房子高;小人国里,自己得比房子大。好多孩子容易画错,得用示范和对比帮他们改。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课件:剪《格列佛游记》动画片段(3 分钟,突出大小对比);课文里的作品做成动态对比图(比如格列佛和巨人的身高慢慢变化,让学生喊 “停” 找比例)。 实物道具:小玩具车、大纸板(模拟手掌);迷你衣夹和大卡纸(对比大小)。 示范画:画一半的 “巨人国奇遇”(巨人只画了腿,让学生补身子和周围的 “小世界”)。 (二)学生准备 提前找 1 个动画片里 “放大 / 缩小” 的情节,记下来上课分享。 带水彩笔、油画棒、画纸(建议带点荧光色,画奇幻场景更出彩)。 六、教学过程 (一)魔法开场 ——— 故事里的大小冒险 情境:教室关灯,课件放《格列佛游记》动画片段 ——— 格列佛被巨人拎起来,像抓只小虫子。突然暂停,开灯。 互动: “同学们,刚才格列佛在巨人国里,身子还没巨人的手指长!要是你突然变小,会发生啥?”(小轩举手:“我会被蚂蚁扛着走!” 大家笑) “反过来,要是你变成巨人,又会怎样?”(小萌:“我能把学校背在背上!” 惊叹声一片) 游戏:“大小变变变”——— 老师举小玩具车,说 “变小!” 大家蹲下来,假装车变大了;说 “变大!” 大家站起来,假装车变小了。玩 3 次,让他们感受 “对比” 的魔法。 过渡:“原来大与小像魔法开关,一按就变!今天咱们就当‘大小魔法师’,从课文里找魔法咒语!” (二)探秘咒语 ——— 课文里的对比秘密 第一步:解剖钢版画 课件放大《格列佛在巨人国》,圈出格列佛、巨人的手、碗。 “大家当侦探,找 3 个大小对比的地方!”(小泽指格列佛的碗:“碗比他的头还大!” 小美指巨人的手:“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