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43546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课件(共45张PPT)

日期:2025-09-22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34508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教科,PPT,45张,课件,速度,小车
  • cover
(课件网) 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      第一章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1.学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 2.能利用v-t图像分析实验数据,描述物体的运动。 素养目标 探究过程 梳理要点 一、实验原理与设计 1.实验的基本思想———极限思想 2.实验原理 (1)速度的计算:根据    可求出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 (2)位移的测量:Δx是纸带上两点间的距离,利用刻度尺测量。 (3)时间的测量:Δt是这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在Δt足够小时,我们可以认为其平均速度近似看作某点的瞬时速度。 二、实验器材 小车、附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绳、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刻度尺、纸带、坐标纸。 三、实验步骤 1.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边。 2.纸带前端固定在小车后部,然后穿过打点计时器,小车前端的细绳穿过定滑轮垂下,如图所示。 3.把打点计时器的两个接线柱接到交流电源上(电源频率为50 Hz,电磁打点计时器接6 V低压交流电源;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接220 V交流电源)。 4.使小车在木板上保持静止,并靠近打点计时器,启动电源,打点计时器稳定工作后,用手水平拉动细绳,使小车沿木板做直线运动,待小车运动约一半距离时松开手,使小车依靠惯性继续运动,纸带上就打出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四、数据处理 1.计算纸带的平均速度 (1)取纸带上能够看清的某一点为起始点O,后面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用A、B、C…标出这些计数点,则两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Δt=0.1 s。 (2)用刻度尺测量出各计数点到起始点的距离。 (3)计算两相邻计数点间的位移Δx。 (4)从打第1个点到打第n个点,纸带的运动时间为Δt=0.02(n-1) s,纸带的位移为Δx,纸带的平均速度   。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填入表中。 实验次数 记录项 1 2 点数n 点划分出的间隔数n-1 运动时间Δt/s 位移Δx/m 平均速度 /(m·s-1) 2.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1)选取一条点迹清晰便于分析的纸带。 (2)从能够看清的某个点开始,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每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5×0.02 s=0.1 s。在纸带上用O、A、B、C、D…标出这些“计数点”,如图所示。 用刻度尺依次测出OA、OB、OC、OD…的距离是s1、s2、s3、s4…,再利用x1=s1、x2=s2-s1、x3=s3-s2、x4=s4-s3…确定出OA、AB、BC、CD…之间的距离x1、x2、x3、x4…,计算各段平均速度     (3)把相邻计时点间的平均速度当作起始点(或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在坐标纸上绘制v-t图像。 3.绘制v-t图像 (1)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2)根据不同时刻的瞬时速度值,在坐标系中描点。 (3)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得到v-t图像。 五、误差分析 1.实验原理不完善造成系统误差:由于利用平均速度来代替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位移Δx的选取会带来系统误差。 2.测量、操作不够准确造成偶然误差 (1)在进行位移Δx的测量时,分段测量计数点间的位移Δx会带来偶然误差。 (2)在作图时,由于坐标单位选取使得描点和连线存在偶然误差。 返回 合作交流 应用拓展 一 教材原型实验    某同学在做“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细线一端与小车相连,另一端绕过定滑轮悬挂钩码,通过打点计时器和纸带记录了小车的运动情况。 (1)实验中除了电磁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直轨道、细线、钩码、导线及开关外,在下面的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 A.220 V、50 Hz交流电源 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 C.6 V、50 Hz交流电源 D.刻度尺 E.秒表 F.天平 例1 √ √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6 V、50 Hz交流电源;处理纸带时需要用刻度尺,由于打点计时器记录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