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45324

11.1 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日期:2025-11-21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7415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1.1,政治,逻辑,必修,选择性,统编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1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 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条件和方式;理解创新思维的特征。 (二)标准解读 1.学生要明确创新思维并非泛指所有思维的能动性,而是在实践中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实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特定思维活动。需知晓创新思维以实践为基础,同时离不开对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继承,且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2.要深入理解创新思维在思路上具有多向性,能从不同角度、方面、层次和条件去思考问题;步骤具有跨越性,常表现为对推理步骤的省略或跨越,其中直觉、灵感等思维活动发挥重要作用;结果具有独特性,能用独特而巧妙的方法解决实践中无现成答案的问题。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逻辑与思维》第十一课第一框,在教材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承接前面关于科学思维等内容,为后续学习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等具体创新思维方法奠定基础。教材通过理论阐述和丰富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素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创新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接触过一些创新成果,如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文化作品的新颖形式等。但对于创新思维的科学内涵、产生条件及内在特征缺乏系统深入的理性思考。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渴望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这为本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学生在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创新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核心素养目标 (一)科学精神 1.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准确把握其产生条件,认识到创新思维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以实践为基础,继承前人成果并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 2.深入领会创新思维的多向性、跨越性和独特性特征,通过对时政热点案例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的特征判断和评价创新成果,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意识 1.激发学生对创新思维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式,敢于突破常规,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实践应用 1.使学生能够将创新思维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和社会发展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思维在推动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创新思维的含义,包括创新思维与实践的关系、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以及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2.创新思维的特征,即思路的多向性、步骤的跨越性和结果的独特性,以及创新思维 “新” 的表现,如思路新、方法新、结果新。 (二)教学难点 1.理解创新思维是如何在实践基础上,通过综合运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常规思维与非常规思维实现创新的。 2.能够在复杂的实际情境中,准确识别和运用创新思维的特征和方法,区分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引入 2025 年最新时政热点素材,如科技创新成果、文化创新案例等,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创新思维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针对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创新思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