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好的故事》同步练习A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 一、基础知识积累 1. 下列关于《好的故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B. 文中“好的故事”是作者在清醒状态下看到的真实场景 C. 文章通过梦境描绘,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鲁迅在文中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 2. 下列词语中,与“澄碧”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浑浊 B. 清澈 C. 碧绿 D. 深蓝 3.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 B.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C.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D.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4. 对“昏沉的夜”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点明时间,说明故事发生在夜晚 B. 营造压抑氛围,象征黑暗的现实 C. 表现作者的困倦,为梦境做铺垫 D. 突出环境安静,衬托梦境的奇幻 5. 下列关于鲁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B. 《呐喊》《彷徨》《野草》均为鲁迅的小说集 C. 鲁迅的作品风格冷峻深刻,常批判社会现实 D. 鲁迅在《好的故事》中直接表达了对旧社会的不满 6. 对文中“美的人和美的事”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指作者回忆中故乡的具体人物和事件 B. 象征作者理想中和谐美好的社会图景 C. 描写梦境中虚构的人物和情节 D. 暗指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二、基础知识填空题 1. 文学常识 《好的故事》作者是_____,原名_____,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_____》,该作品集以象征手法表达深刻哲理。 2. 字词注音 伽蓝( ) 蓑笠( ) 澄碧( ) 萍藻( ) 3. 解释词语 幽雅:_____ 错综:_____ 瘦削:_____ 三、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题目。 选段一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踝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选段二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选段三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1. 选段一中,“好的故事”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用原文词语回答。 2. 选段二中,“水中的青天的底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 选段三中,作者为什么说“何尝有一丝碎影”?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四、课外阅读(全文展示) 阅读材料:《晨雾中的山阴道》 深秋的清晨,我独自漫步在绍兴的山阴道上。昨夜的秋雨尚未完全消散,晨雾像一层乳白色的纱幔,轻轻笼罩着两岸的乌桕树、新禾田和零星的农舍。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水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脚下的青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光泽,偶有几片枯黄的落叶飘落在地,被晨雾沾湿后贴在路面上,像是大自然随意挥洒的笔触。河水在雾中显得格外澄碧,岸边的野花、茅屋、塔影都倒映在水面上,随着微风吹过,碎成点点金斑。忽然,一只白鹭从芦苇丛中惊起,掠过水面时带起一圈圈涟漪,将倒影揉成闪烁的银鳞。 雾渐渐浓了,天地间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我站在石桥上,听着河水潺潺的声音,仿佛能感受到时光在雾中缓缓流淌。不知过了多久,一缕阳光穿透云层,像一把金色的利剑劈开浓雾。山阴道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乌桕树的红叶在晨光中燃烧,新禾田泛起层层绿浪,农舍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雾退去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