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语文园地七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交流平台:学生交流自己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总结出从课文题目入手,从事情的六要素入手,把几件事连起来等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词句段运用:“词句段运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道教材中列举的词语是用来形容哪些人的,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语气的不同,学会在情境中运用反问的语气。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朗读反问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的语气,学会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 3.日积月累: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别董大》,理解诗人离别的情感,积累别离的诗句。朗读并背诵古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完本单元家国主题文本,初步掌握“抓主要人物与事件概括内容”的方法(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件事串联),但迁移运用能力较弱(如独立分析其他爱国文本结构)。对“词句段运用”中反问句与陈述句的情感差异(如“谁又敢怎么样?”强化愤懑)理解较机械,需结合语境对比练习;对“日积月累”诗句(高适《别董大》)的解读易脱离单元主题,需关联“困境中的家国情———强化精神共鸣。此外,部分学生缺乏主动积累与迁移意识,需通过任务驱动(如爱国主题词句分类整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积累成语和古诗,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②语言运用:通过正确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③思维能力: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④审美创造: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的思想感情。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化“心怀天下、勇于担当”的价值认同,在语言实践中传承中华文化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积累词语和诗句,学会正确表达。 教学难点:把学会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词句段运用”中的四字词语,并理解意思。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学习“交流平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同学们,学完本单元的课文,你知道怎样更好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 1.自读“交流平台”,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2.学生汇报:说说你学会了几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教师评议并小结。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通过题目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2.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3.把课文写的几件事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一:抓住课文的总领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句子可以知道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二:写人记事的文章,大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只要弄清楚这几个要素,并加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把握住了。 预设三:课文的题目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们往往就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教学环节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同学们你知道这些为国家,为人民甘愿付出生命的烈士,我们通常会用哪些词语来赞扬他们呢? 课件出示:志存高远 精忠报国 大义凛然 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 铁面无私 秉公执法 刚正不阿 2.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英勇无畏:勇敢出众,毫不畏惧。 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牺牲。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