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shè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戚。 shù xíng lù sàn 月夜忆舍弟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边防驻军的鼓声 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边塞的秋天 恰逢白露时节 家园无存 一直,老是 何况,况且 到 战争还没有结束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品读首联,说说你透过诗句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边防驻军宵禁的鼓声 秋季边境孤雁的哀鸣 夜深了,戍鼓敲起来,街道上静悄悄的,这时候听到一声大雁的叫声,凄凉、孤独、忧伤便油然而生。首联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绘边塞秋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1.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 2.代指书信、音信; 3.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4.状写景物高远寥廓; 5.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雁的意象 秋色悲凉 战事频繁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品读颔联,说说:那样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白露时节,寒生露凝, 秋风萧瑟,月明色亮。 因为爱自己的故乡,觉得故乡的一切都是最美好的。故乡里有记忆,有家,有童年、有美好。诗句有悖常理却又符合人之常情。 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悲是苦,是生是死,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知道。 因景生情,思念故乡, 亲人离散,徒增悲伤。 为什么“月是故乡明”? 借景抒情,点明思乡主题 品读颈联和尾联,说说:那样的夜晚,诗人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怀乡思亲的苍凉 生离死别的焦虑 忧国忧民的情怀 渴望安定的感慨 这首诗写诗人在秋夜中想起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由此产生了思乡怀亲之情,寄予了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表达了对战争停止的期盼。 (1)《月夜忆舍弟》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2)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3)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李白令我们兴奋,王维、孟浩然令我们安详,李商隐令我们着迷,但真正令我们感动的是杜甫,他给我们的是灵魂的震撼。 ———余光中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yí qīng huàn qī bó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人,今属河北。天宝年间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贬为藩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被诬,贬睦洲(今浙江建德)司马,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 刘长卿的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