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导学案) 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1.认识到自然环境观察到的现象是各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想准确地知道其中的某一因素是否起作用,需要通过实验 2.理解实验法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重复实验和可操作性定义的界定等 4.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素养目标】 1.科学思维: 从自然现象中提炼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如将"石头下鼠妇多"转化为"光照是否影响分布"),强化逻辑推理能力。 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方案,辨析无关变量(如土壤湿度)的干扰。 2. 科学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多时段数据(2 min~11 min)并统计分析趋势,体会重复实验的必要性。 基于实验数据验证假设,形成"生物行为受环境因素调控"的实证意识。 3. 社会责任: 养成保护实验生物的习惯(实验后放归自然),理解生态伦理。 通过分析鼠妇天敌(如蟑螂、蛇)与人类环境的关联,初步建立生物防治观念。 【学习重点】 1.理解实验法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认识到通过实验能准确知道某一环境因素是否起作用; 2.掌握实验设计的三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重复实验原则),并能运用其设计“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方案; 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学习难点】 1.学会将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 2.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准确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确保除光照外其他条件保持一致; 3.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1.实验过程中可观测的变化因素称为 ,如“有无光照”是研究者施加在装置两侧不同的 ,“停留鼠妇的数量”是可观察、测量的 。 2.通过保持装置两侧的“温度、湿度、空气流通和土壤情况”都 ,可以排除这些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从而得出 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开展生物学科学探究,通常会经历这样的基本过程:基于现象 做出 ;设计并实施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到证据支持或反对假设和预测,对假设和预测作出 ,得出结论;进行推论并加以讨论等。 一、问题探究→认识鼠妇 1.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到石头下鼠妇聚集的现象,这可能是哪些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你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其中某一因素(如光照)是否起作用? 2.除了课堂上提到的鼠妇天敌(老鼠、蟑螂、蛇等),你还能通过查找资料找出其他可能的天敌吗?这些天 敌与人类环境有怎样的关联? 二、问题思考→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的实验设计 1.请回忆实验设计的三原则是什么,并简要说明每个原则的作用。 2. 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中,为什么要将鼠妇放在小盒中间位置? 三、归纳总结→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1.请归纳鼠妇的基本信息,包括别称、常见种类、生活环境、习性、食性和天敌。 2. 总结科学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过程。 1.实验设计的三原则是什么? 2.探究“光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吗”的实验中,需要哪些材料用具? 3.实验时,应该在小盒中给鼠妇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除了光照不同以外,其他条件是否需要保持一样?怎样才能保持一样? 4.往小盒中放鼠妇时,应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5.该实验如何操作?实验过程应注意哪些问题? 难点回顾与反思 1.将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从“为什么在石头下面有很多鼠妇”转化为“光对鼠妇分布有影响吗”。请思考,如果观察到“鱼缸里的金鱼在水面呼吸更频繁”这一现象,如何将其转化为一个明确的、可探究的问题? 2.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准确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中,我们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