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屈原》 郭沫若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3.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人物介绍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屈原 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 278年 作者介绍 郭沫若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郭沫若乳名文豹,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 背景介绍 《屈原》1942年1月写于重庆。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实际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背景介绍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虽然只写了屈原一天的生活经历,却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这篇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溢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文体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 (1)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 (2)舞台说明,就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包括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咆哮( ) 詭譎( ) 瘦削( ) 鞠躬( ) 睥睨( ) 污秽( ) 犀利( ) 雷霆 ( ) 虐待 ( ) 哗众取宠( ) páo xiào guǐ jué shòu xuē jū gōng pì nì wū huì xī lì léi ting nüè dài huá zhòng qǔ chǒng 字词学习 多音字 稽 ( )滑稽 ( )稽首 削 ( )瘦削 ( )削铅笔 弄 ( )播弄 ( )弄堂 哗 ( )哗众取宠 ( )流水哗哗 jī qǐ xuē xiāo nònɡ lònɡ huá huā 词语解释 国殇: 诡谲: 伫立: 污秽: 雷霆: 雷暴,霹雳。 长时间地站着。 不干净(的东西)。 狡诈,狡黠。 为国牺牲的人。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从开头到“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 主要写了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意旨,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 (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主要写了屈原内心的独白,表现了他的坚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第二部分 (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结束) 主要写了屈原借斥责神灵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快速浏览剧本说说本剧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简要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你认为课文的戏剧冲突是什么? 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 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 这是全剧的思想冲突。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动作线。 品味第一部分 话剧开头的舞台说明有何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 午夜已过,黎明未到,东皇太一庙中神像林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