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春 同步练习B卷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积累 1. 下列对《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的赏析,正确的是( ) A. “钻”字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顽强。 B. 运用拟人,表现小草的胆怯。 C. 从视觉角度描写小草的嫩绿。 D. 突出春天的寒冷。 2. 下列句子中,体现春天“新”的特点的是( ) A.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C.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D. 一年之计在于春。 3. 下列对“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闹”字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表现蜜蜂的声音嘈杂。 B. 侧面烘托春花的香甜。 C. 运用拟人,赋予蜜蜂人的情态。 D. 体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4. 下列句子中,与“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运用相同描写角度的是( ) A.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B.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D.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5. 下列对“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一句的赏析,错误的是( ) A. 运用环境描写,营造宁静的氛围。 B. “黄晕”突出灯光的明亮。 C. 与下文的“静默”相呼应。 D. 表现春雨夜的温馨。 6. 下列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B. 赞美春天的活力,激励人们珍惜时光。 C. 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D. 以上都是。 二、文学常识填空题 1. 作者及背景 (1)朱自清,原名_____,字佩弦,代表作有散文集《_____》、诗集《踪迹》等。 (2)《春》创作于1933年,当时作者刚与陈竹隐结婚并喜得贵子,作品流露出_____的情绪。 2. 字词梳理 (1)拼音: 抖擞( ) 应和( ) 黄晕( ) (2)词语解释: 酝酿:_____ 朗润:_____ 呼朋引伴:_____ 3. 文本探究-文章结构 (1)课文中“盼春”部分通过_____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2)“绘春”部分运用_____、_____、_____等感官描写,使画面生动。 (3)“赞春”部分的三个比喻句分别突出春天的_____、_____、_____特点。 三、课内阅读 阅读《春》选段,完成题目: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1. 这段文字描绘了_____图,主要从_____、_____、_____等角度进行描写。 2.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的_____特点。 3. “酝酿”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4. “卖弄”一词是否含有贬义?请结合语境分析。 四、课外阅读 阅读沈从文《春》选段,完成题目: 天气已经将近四月了,一堆接连而来的晴天,中间隔着几次小雨,把园中各样树木皆重新装扮过了。各样花草都仿佛正努力从地下拔起,在温暖日头下,守着本分,静静的立着,尽那只谁也看不见的手来铺排,按照秩序发叶开花。开过了花还有责任的,皆各在叶底花蒂处,缀着小小的一粒果子。这时傍到那一列长长的围墙,成排栽植的碧桃花,正同火那么热闹的开放。还有连翅,黄得同金子一样,木笔皆把花尖向上矗着。沿了一片草地,两行枝干儿瘦瘦的海棠,银色的枝子上,缀满了小小的花苞,娇怯怯的好象在那里等候着天的吩咐,颜色似乎是从无数女孩子的脸上嘴上割下的颜色。 天空的白云,在微风中缓缓的移动,推着,挤着,搬出的空处,显得深蓝如海,却从无一种海会那么深又那么平。把云挪移的小风,同时还轻轻的摇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