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4.1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执教班级:高二(1)班 课时安排:1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地理必修1中“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的基础上,对地球上的水的进一步深化学习。 教学目标 与 核心素养 1.结合图文、视频资料,了解陆地水体;(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绘制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理解不同类型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补给;(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3.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示意图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2.学会绘制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学难点: 1.结合示意图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2.学会绘制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活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情境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长江“的视频,思考长江的水从何而来?引出《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视频激趣,且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一、陆地水体 阅读课本思考地球上水体有哪些类型?其分布与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参考: 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等,冰川在两极分布较多。 教师讲解: 1、各种水体的数量关系 地球水体中,海洋水占比高达96.53%,主要水体是海洋水。陆地水体包括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等,其水量虽然只占全球水储量的3.47%,但是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非常巨大,它供应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淡水。 在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体,全球冰川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10,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2/3,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深层地下水占淡水总量的30%。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陆地上的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 0.34%。 2、自然环境对陆地水体的影响 (1)气候湿润的地区河网密度大,水量丰富。 (2)气候寒冷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冰川发育。 (3)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积水形成湖泊或沼泽,断陷凹地可形成较大湖泊。 3、陆地水体对自然环境的重要影响 (1)河流、湖泊、沼泽对周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温差(日较差、年较差)减小,空气湿度增大,可能降水量增大 (2)冰川、河流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 对自然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流量、蓄洪防旱、降解污染、净化水质、美化环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 4、陆地水体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 为人类活动提供淡水资源,具有供水、航运、发电、水产养殖、生态服务、旅游、教育科研等。弊:给人类带来洪涝灾害。 结合课本,梳理陆地水体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任务一】 长江源头———河流与冰川、积雪 根据材料思考 问题1:说明坨坨河的主要补给水源? 问题2:,判断影响上述补给类型的主要因素。 学生回答参考: 冰川融水;夏季受气温影响 (过渡)高纬度地区补给关系又如何? 集中在什么时候? 通过资料可知,松花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深厚,在春季回温时,积雪融化,大量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使得河流径流量增加。于是出现了春汛。 那么松花江夏季的水源主要来自哪里呢?来自大气降水 由于松花江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量大,大量雨水补给河流,于是出现了夏汛。 由此可见,不论是常年储存在高海拔地区的永久积雪和冰川,还是较高纬度地区的季节性积雪,都会通过融化,以冰川、积雪融水的形式补给河流。只不过两者补给的水量和季节存在明显差异。 教师讲解: 冰川和积雪融水是河流的重要补给,补给水量随着气温变化而变化。 在高山永久积雪地区,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夏汛)。 在冬季有积雪的地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河流出现春汛。 【任务二】 山水之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