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78787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 秋天的怀念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163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初中,上册,怀念,秋天,单元,第二
  • cover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感受母亲隐忍坚韧的母爱及作者深切的怀念、愧疚之情。理解“好好儿活”的生命哲思,领悟困境中生命价值的多样性。 (2)通过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分析人物心理与情感。 (3)梳理“我”从绝望到觉醒的情感变化,探究母爱对生命救赎的作用。 教学重点 : (1)聚焦细节,分析母亲突破儿子心理防线的策略与隐忍付出。 (2)把握“我”的情感变化,体会母爱对生命态度的重塑。 教学难点 (1)理解菊花“淡雅、高洁、热烈”的象征意义,关联“生命多样性”的生存哲学。 (2)引导学生体悟“怀念”的双重性:既是对母亲的追思,亦是对其生命信念的继承。 一、导入 21岁,你在做什么?也许是大学自习室的奋笔疾书,篮球场上的跳跃扣篮…而21岁的史铁生,在人生最灿烂的年华,被永远禁锢在轮椅上。当他说出‘我可活什么劲’时,有个身影挡在他和死亡之间———那是肝癌晚期的母亲。今天我们要读的,就是一个绝望儿子与垂死母亲之间,关于“怎么活”的生命对话。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2.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史铁生在21岁时,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对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3. 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准字音。 豌豆(wān) 瘫痪(tān huàn) 捶打(chuí) 憔悴(qiáo cuì) 絮叨(xù dāo) 仿膳(shàn) (2)掌握下列词语。 瘫痪: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没有规律。 沉寂:十分寂静。 侍弄: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恳求。 神色:神情。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里啰唆。 敏感:生理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深沉:形容程度深。 泼泼洒酒:水泼洒的样子。文中形容花开得繁盛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3)易混字(括号中为错别字) 捶打(陲) 侍弄(待) 砸碎(咂) 诀别(决) 三、课文精读 1.活动一:探“活”之痛———生理层面的生存困境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思考“我”瘫痪后如何对待“活”?文中哪些细节暴露了“我”对生命的绝望? 预设: 动作描写:砸玻璃、摔东西、捶打双腿。 教师引导: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些动词前面作者都用了副词来修饰,分别是突然、猛地、狠命地。 “突然”与“猛地” :这些副词强调动作的 无预兆性 和 爆发性 。“狠命”表明动作的 自毁倾向 ,不仅是生理疼痛的宣泄,更是对瘫痪现实的憎恶与绝望。 语言描写:“不,我不去”(拒绝看花)、“我可活什么劲儿!” 封闭自我、否定生命价值 2.活动二:解“活”之难———心理层面的母爱突围 (1)面对儿子的“活”之痛,母亲是怎样解“活”之难的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