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79489

3.2《蜀相》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238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蜀相,教学设计,格式,统编,高中,语文
  • cover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自况。通过对比不仅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佩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的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出失落,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诗人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首联:表达了诗人瞻仰武候祠、追慕诸葛亮之情。 颔联:物是人非,英雄不在的落寞之情。 颈联:对诸葛亮才德的仰慕称颂;对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际会的羡慕之情。 尾联:通过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二、教学目标 在诵读中感受七言律诗严整的结构;把握诗歌意象,鉴赏“炼字”艺术;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景交融,包含对诸葛亮才华的歌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此前已学习过不少古代诗歌名篇,能够进行简单的诗歌赏析,但是对稍有难度的诗歌,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主要原因是不能系统地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习《蜀相》,在提炼字词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从而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赞美以及自身壮志未酬的苦痛之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掌握朗诵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内容及主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炼字鉴赏诗歌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蜀相》,《蜀相》是诗圣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比起我们上节课学习过的杂言古体诗《蜀道难》,律诗的结构严整,法度森然,更注重以有限的篇幅表达出丰富的意蕴。 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忧国忧民 有才华 可怜 历经磨难 壮志未酬 唤起学生对杜甫的记忆,以更好地诗歌。 讲授新课 杜甫有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明确诗歌题材: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的基本结构: 临古地 思古人 怀古事 抒己情 2.了解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像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759年,诗人杜甫避乱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城西浣花溪边修建了几间草堂定居,开始了在蜀中较为稳定的生活。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背景:国乱、君昏、民困、己穷 (二)精读课文 深入领悟 1.诗歌的情感基调可以用哪一个字概括? “泪” 2.明确咏和怀的对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标题:①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 颈联:②历史事件:三顾茅庐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人物形象:雄才大略 赤胆忠心 情感: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进行赞扬,这也是诗人敬仰诸葛武侯的缘由,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佩、缅怀与惋惜。 3.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 相同点:二人都生活在一个动乱的时代;都才华横溢;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另一个颠沛流离 矢志不移;结果功业未就。 不同点:诸葛亮君臣关系融洽 杜甫不得君主信任。 4.英雄包含哪几层意思? 诸葛亮;诗人自己;千百年来未达到理想而含恨死去的仁人志士。 5.“泪满襟”的深刻含义 对诸葛亮的赞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