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82895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0-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228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
  • cover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分析文本的关键段落,感悟作者在“沉默与表达”之间所体现的复杂且纠结的情绪。 2.通过深入探讨,深刻理解刘和珍等烈士牺牲的深远意义,领会从苦难到重生的革命历程。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思路,概括刘和珍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掌握夹叙夹议等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课前预习中,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深度的问题。 一个问题特别指向作者在“沉默与表达”的矛盾,即作者为什么一边强调“无话可说”,一边又述说良多。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关注课文第五部分的开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这句话是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之间的转折。如果第五部分是作者“要说的话”,那么第四部分应该是解释作者“无话可说”的原因,具体是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探讨。 二、文本详析 (一)阅读课文第四部分 1.总结作者“无话可说”的理由。 提示:联系刘和珍的人物特质。 明确:刘和珍是一位具有远见和责任感的进步青年,她追求真理、热爱祖国、勇于斗争,她与同志们的牺牲让作者哀痛欲绝,而社会的极端黑暗又让作者感到无力,因此“无话可说”。 2.分析第1-2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默读第1-2段,思考:这两段各自的核心表达是什么,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何 并加以阐释。 提示:注意文中的关键副词和连词。 明确:第1段中,“…便……表明惨案发生的时间极短;“居然”“传说”竟”颇为怀疑”,反复强调这一噩耗出乎作 者预料;“不料”不信”竟”,显示作者始料未及;“况且”和“更何至于”的递进,揭示了被杀害的是无辜、善良的女性,且发生在代表公正的政府门前,这让作者难以置信。因此,本段的核心是强调噩耗的不可能性,作者无法接受 。 第2段以“然而”起始,表明转折,随后“便是 ……. ……又”推进叙述:首先是尸体的存在,使人难以置疑;接着指出不止一具尸体,证据在累积;再提供虐杀的证据———身上的棍棒痕迹,铁证如山。本段的核心是残酷的证据使人不得不信。 第1、2段在内容和情感上都形成了转折。内容上:第1段极力表达作者的不信;第2段则通过不断累积的证据迫使人们不得不信,揭露了反动政府行径的卑鄙与残忍。情感上:第1段中作者对噩耗充满怀疑和不安,害怕其为真;第2段中作者在面对确凿证据时,先是震惊,然后是对反动政府的愤怒和对受害学生的哀痛。 3.迁移应用。 小组合作,参考上述方法,分析第四部分其他段落的关系。 明确:从第3、4段的起始词“但”可见:第3段与第2段形成转折:第2段描述段祺瑞政府残酷屠杀学生,令人发指;第3段则揭示段政府反咬一口,诬蔑请愿学生为"暴徒"。段政府不仅残忍剥夺爱国青年的生命,还要颠倒黑白、污蔑她们的清白!作者看到了段政府的血腥,但无法理解其无耻。第2、3段的内容让作者的愤怒进一步升级,令作者悲痛难抑。 在第4段中,作者的叙述形成了与前文的鲜明对比:尽管已经意识到政府的残酷和无耻,作者仍未料到,在面对明显的不义行为时,一些本应捍卫正义的“知识分子”竟然散布谣言,成为政府打压青年学生的帮凶。他们不仅污蔑学生,还撰文颠倒是非,诬陷当时的进步派别,以达到他们阴险的目的。面对这些反动文人的无耻、狡诈和恶毒,作者感到愤慨至极,无以言表。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沉默是出于极度的悲愤,而这种悲愤源自社会的极度黑暗。正如文章开篇所述,作者“感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仿佛不属于人世”,充斥着“浓重的悲凉”。 (二)进一步探讨,以理解“浓重的悲凉”。 1.快速浏览文章前四部分,思考:是哪些因素使得当时的社会充满了“浓重的悲凉” 提示:结合鲁迅其他作品的学习。 明确:当时社会之所以充满“浓重的悲凉”,是因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