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党费”的多重含义,理解文章的主旨。 2.理清全文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黄新的形象。 3.学习通过人物对话、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4.体会小说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黄新的形象特点;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 “党费”的多重含义以及小说所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一)导入新课 立志写尽革命长征故事:他深入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走长征路,访问当地群众和红军老战士、老赤卫队员;他采访了100多位第一次授衔的老将军和9位元帅,并在其中的几位元帅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每到一处,凡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必去参观,并把他认为有用的资料仔细地记录下来;只要是有关红军题材的资料,他都要借来抄写成册,那时没有复印机,他都是在业余时间、工作间隙用钢笔抄写。他———被人称为“故事篓子”的王愿坚。 (二)知人论世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人,作家。1944年参加革命,1945年入伍,历任宣传员、记者等职。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 1954年,他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广受赞扬。1956年至1966年,他参加了“解放军 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这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后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6年,他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十篇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等。1974年,他与陆柱国合作改编小说《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后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 (三)知识链接 “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文化大革命”(1966)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主要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即歌颂党,党的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时代,回忆过去的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纵观十七年文学史,大部分作品中的小说人物集中表现为一个在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这些英雄大多具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特征。 (四)知识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 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五)解题 《党费》是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小说记录了红军留守部队一段关于党费的故事。以“党费”为题,点明了结构小说的核心对象,间接表现了作品的立意和主旨。 (六)知识拓展 革命历史小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反映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话题,并形成了一股热潮。一些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在战争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情感,决心写出歌颂英雄、歌颂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革命颂歌。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出现了《红旗谱》《红日》《青春之歌》《党费》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小说。由于作家生活经验、艺术想象以及所采取的叙述方式的差别,革命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