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著名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代表作品: ◆诗集《烙印》 ◆《有的人》 ◆《老马》 ◆《泥土的歌》 臧克家 人物简介 闻一多 人物简介 (1899-1946,原名:闻家骅) 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闻一多 人物简介 (1899-1946,原名:闻家骅) ◆1923年 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5年 创作组诗作品:《七子之歌》 ◆1928年 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闻一多 整体感知 1990年 八国联军发动清华战争 1912年 中华民国成立 1919年 五四运动 1927年—1937年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937年—1945年 抗日战争 1945年—1949年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开始投身反独裁争民主运动,曾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6年7月,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 在昆明遇害,闻一多先生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 参加并主持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在会上发表 了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演讲”,使群情为之振 奋。当天,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字词积累 字词积累 字词解释 群蚁排衙: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兀兀穷年: 目不窥园: 在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痛快淋漓。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并据此划分文章层次 2、这两部分如何衔接? 整体感知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并据此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记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1—7段) 第一部分 记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8—20段) 2、这两部分如何衔接? 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两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总承上文;“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总起下文,使文章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在“说和做”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证明? 细读课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在“说和做”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诗歌创作 研究古典文学 目的在于救国 品析人物形象 通过“目不窥园”、“兀兀穷年”、“头发凌乱”等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一心钻研古代典籍,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表现了他潜心学术的专心致志。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品析人物形象 通过写闻一多先生日常生活,刻画了他废寝忘食、潜心钻研的精神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品析人物形象 “它”指的是深宵灯火,深夜只有灯的陪伴却不感到寂寞,在灯光的陪伴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