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基 本 信 息 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苏教版 年级 五年级上册 单元名称 第1单元《光与色彩》 单元主题 光影探秘家———解锁光与色彩的奥秘 课时安排 4课时 一、单元主题 光影探秘家———解锁光与色彩的奥秘 围绕光的产生、传播、反射及色彩本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与工程设计,探索光现象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单元大情景 “光学实验室”科技挑战赛 学生化身“光学工程师”,完成三项任务: 1.任务一:光源侦察兵(《光源》)———调查自然与人造光源,分析光污染; 2.任务二:光路解密组(《光的传播》《光的反射》)———验证直线传播与反射定律,设计潜望镜; 3.任务三:彩虹创造局(《七色光》)———探究色散现象,制作七彩光轮。 最终成果:举办“光影科技博览会”,展示实验报告与创新作品。 三、课程标准分析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学段目标 (5-6年级) ①描述光的直线传播、反射现象; ②设计实验验证光传播规律; ③解释色散现象,树立安全用光意识。 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整体结构 本单元共包含《光源》、《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七色光》共四课内容,按照“光的现象认知→传播规律探究→反射特性解析→色彩本质揭秘”的逻辑递进编排,具体内容如下: (二)分课内容解析 1.第1课《光源》 (1)核心内容: ①区分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与人造光源(电灯、蜡烛)。 ②认识光源的本质特征(自身发光)。 ③探讨光源的应用与光污染问题(如激光笔的安全使用)。 (2)科学实践: ①分类活动:判断生活中常见物体是否为光源。 ②案例分析:讨论光污染的类型及防治措施。 2.第2课《光的传播》 (1)核心内容: ①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小孔成像、激光笔照射烟雾)。 ②认识光速(约30万千米/秒)及光年概念。 ③分析影子形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2)科学实践: ①实验:用带孔纸板验证光直线传播路径。 ②观察:记录不同光源下影子的方向与长度变化。 3.第3课《光的反射》 (1)核心内容: ①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反射角)。 ②区分镜面反射(光滑表面)与漫反射(粗糙表面)。 ③应用案例:潜望镜、反光镜的工作原理。 (2)科学实践: ①制作简易潜望镜,观察光的反射路径。 ②实验:不同材质表面(镜子、白纸)的反射效果对比。 4.第4课《七色光》 (1)核心内容: ①解释光的色散现象(三棱镜分解白光为七色光)。 ②认识光的混合(红、绿、蓝三原色光叠加)。 ③探究彩虹形成条件(阳光、水滴、观察角度)。 (2)科学实践: ①实验:用三棱镜或水雾制造“人造彩虹”。 ②制作彩色轮,验证光的三原色混合原理。 (三)课际逻辑关系 递进关系: 1.从现象到本质:从认识光源(现象)→探究光的传播规律(本质)→解析光的反射特性(应用)→揭秘光的色彩组成(深层原理)。 2.从基础到应用:前三课为光学基础(光源、传播、反射),最后一课延伸至色彩科学(七色光),形成完整的光学知识链。 五、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解释光源分类、光直线传播与反射规律; 2. 描述色散现象及三原色混合原理。 科学思维 1. 通过对比实验归纳光传播特性; 2. 用模型解释潜望镜工作原理。 探究实践 1. 设计小孔成像实验验证光路; 2. 制作三棱镜观察色散现象。 态度责任 1. 设计“校园反光安全方案”; 2. 提出减少光污染的措施。 六、学情分析 1.年龄特点:五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对“反射角”“色散”等抽象概念需实验辅助理解; 2.认知基础:已知影子形成、镜子反光等生活经验,缺乏系统光学知识; 3.学习难点:区分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理解光的三原色叠加原理。 七、活动设置 课时 活动主题 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