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21课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教材、视频、相关史料等方式,了解明清时期科技著作、建筑、思想文化方面的成就,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2、分析明清时期科技与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通过本课学习,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思想成就 一、科技成就 二、建筑奇迹 建筑奇迹:中轴线的“立体史书” 科技成就:中轴线的“智慧密码” 思想成就:中轴线的“精神地基” 文化繁荣:中轴线的“艺术灵魂” 四、文化繁荣 一、 科技成就 自主学习 科学名著 作者 地位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一、科技名著 请结合所学,概括三部科技名著有什么共同特点? 继承性、总结性 实用性 药物学著作 科技巨著 农业科学巨著 东汉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东汉华佗 麻沸散, 五禽戏 唐朝孙思邈 药王 请同学们通读课本(包括插图,小字,注释等)第一子目内容“科技名著”,并完成下表。 过渡:这三部作品的总体特点是继承、总结性加实用性,虽然没有理论上的巨大突破和创新,但突出实用性的中国传统科技在当时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由于中国的科学家们受到中国经济文化传统的影响,重实用轻理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到的才研究),到明中后期,当西方出现科学革命:1687年英国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等,近代西方科学兴起:重理论和实验,推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几何”以及“点”“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本草纲目》 活动:请结合三部科学名著的内容,完成看图猜猜猜。 李时珍 宋应星 “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 “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 “井田之制,不可行于今。” “预弭[mǐ]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 …… 水 利 种 植 田 制 荒 政 徐光启 一、科技名著 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 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 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制盐图 挖煤图 炼水银图 灌溉图 丝织图 过渡:《天工开物》它既记载了农业,也记载了手工业,下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史料实证 他在书里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 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编排呢? 明朝时的中国处于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中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以农为本”的观念。这一编排体现了作者重农的思想。 科技成就,是一定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