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把握重点字词,分析景物意象,提到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多种形式朗读和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忧国思家情感。 教学难点 进入诗歌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猜他是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明确:诗圣———杜甫(提示:抓住关键字句猜谜语,赏析诗歌也是抓住关键字词去赏析)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杜甫的《春望》 二、知人论诗 杜甫,字,子美 ;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 人称“诗圣” 其诗被誉为“诗史” 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齐名 ,世称“李杜”其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 ” 三、知时论诗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做,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安顿好妻儿孤身投奔唐肃宗,半途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此时的诗人,人到中年,战争使他穷困潦倒,与家人聚少离多。 四、书读百遍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音韵美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读:读原句,看注释,查资料,理解诗句 补充注释: 国:国都,即长安 破:破败不堪 感:感伤 时:时局,时势 恨:怅恨,怨恨 惊心:胆战心惊 烽火:战争,战火 结合注释和补充注释,学生翻译诗句的内容。 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伤时局,花也为之落泪;怨恨离别,鸟也为之惊心。 战火持续数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白发越搔越短,连簪子也插不上。 三读:带问题,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春望》 题解 这个春天,诗人站在长安城里“望”见了什么景物? 这景物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国破 草木深 一个“破”字描绘了国都残垣断壁的景象,写尽了国都的残破不堪。 一个“深” 字写出了长安城的荒无人迹的凄凉。 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到: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四读:分析景物特点,把握诗人的情感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触景生情 杜甫运用以乐景写哀情。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另一种,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移情于景 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连”写出战争已经持续很长时间 战火愈烧愈烈,跟家人难通音信。诗人用“抵万金”的夸张说法,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时年45岁,但“白头”是写实。自“白头”而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写出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之情的浓重。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怀。这样的杜甫让我们分明望见伟大的“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 五读:对比阅读,加深理解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比阅读《望岳》《春望》两首诗,从时代背景、诗歌特点以及表达作者的情感等方面比较他们的不同。 望岳 春望 时代背景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诗歌特点 雄伟深远 深沉含蓄 作者情感 远大抱负 雄心壮志 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 五、作业布置 《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局长安期间。比较他们在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