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595125

人教2025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3章 跨学科主题学习 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9-23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289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格式,教案,遗产,工程,灌溉
  • cover
课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 认识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科目 年级 课型 主备人 课时 时间 地理 八年级 新授课 1 45分钟 课题与 课时 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内容,安排一课时。旨在通过对我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的探究,融合地理、历史、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知识,让学生深入理解灌溉工程与自然资源利用、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 课程标准 运用图文资料,描述我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的分布特点,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实例,分析古代灌溉工程的原理和智慧,以及对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发展的启示;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核心素养 目标 区域认知:学生能够借助地图等资料,识别我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的分布区域,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对灌溉工程选址、建设的影响,形成从区域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整合地理(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历史(古代农业发展需求、朝代更迭对工程影响)、工程技术(灌溉原理、工程构造)等多学科知识,全面分析我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的形成、发展及意义,培养多学科融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开展资料收集、案例分析、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获取、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与灌溉工程相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能。 人地协调观:使学生认识到灌溉工程是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存环境的智慧结晶,树立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追求人地和谐共生的观念 。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建造年代、工程组成;理解灌溉工程与当地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源等)的相互关系;分析古代灌溉工程蕴含的科学原理和智慧,及其对现代水利建设的借鉴价值。 教学难点:从多学科角度深入剖析古代灌溉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过程中如何巧妙适应自然环境并满足社会需求;综合考量古今社会经济差异,探讨现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古代灌溉工程的智慧 。 学情分析 学生在地理学科已学习我国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地理知识,对区域差异有一定认知;在历史学科了解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朝代变迁等内容,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初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但在跨学科知识融合运用,以及将抽象原理与实际工程案例联系方面有待加强。他们对古代工程奇迹充满兴趣,适合通过直观、趣味的教学活动激发其探究热情 。 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探讨灌溉工程遗产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灌溉工程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实验模拟法,借助简单实验模拟灌溉原理,增强学生直观感受;问题导向法,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古代灌溉工程奥秘。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包含我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分布图、工程图片、原理动画、历史资料等)、实验器材(水槽、水泵、水管、泥土、模型等模拟灌溉场景)、小组讨论记录卡片、小奖品(如古代水利工程主题书签、迷你工程模型)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精彩的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宣传视频,展示都江堰鱼嘴分流、灵渠航运灌溉两用等壮观场景,提问学生:“视频中的伟大工程叫什么名字?它们在古代发挥了怎样神奇作用?” 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究欲。 展示一组我国不同地区干旱缺水和洪涝灾害的图片,引出古代人民为应对水患、保障农业生产,创造出众多灌溉工程,其中部分已成为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从而导入本节课主题 。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