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 “家乡的故事” 板块,借田野生活场景、傣族竹楼传说及家乡路名、古树等故事,展现家乡的人文传承与发展变迁,引导学生挖掘、讲述家乡故事,传承家乡文化,深化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是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家乡故事有好奇心,但对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家乡发展关联理解不足。通过聆听、讲述、探究家乡故事,可提升其文化感知力与表达能力,强化对家乡的情感联结。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感受家乡历史传承,厚植家国情怀。 道德素养:养成尊重家乡历史、文化,珍惜家乡故事与记忆的品德,愿意传承家乡文化。 法治观念:理解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如古老建筑、古树等 )的重要性,需遵守相关保护规则。 健全人格:借由聆听、讲述家乡故事,培养想象力、共情力,提升文化素养与人际交往能力,塑造文化自信的人格。 责任意识:明确有责任挖掘、传播家乡故事,传承家乡文化,为家乡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挖掘家乡的故事,包括人文传说、发展变迁、地名来历等,感受家乡文化底蕴。 鼓励学生讲述家乡故事,分享对家乡的情感与认知,激发传承家乡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家乡故事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将故事与家乡发展、个人情感深度联结。 促使学生从被动聆听故事,转化为主动挖掘、传播家乡故事的行动,形成长期文化传承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家乡故事相关图片(田野生活、傣族竹楼、家乡路牌、古树 )、故事音频(如傣族竹楼传说、家乡路名来历 ) 。 准备 “家乡故事卡”,让学生记录自己搜集或创作的家乡故事;“故事分享勋章”,奖励积极分享的学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播放一段轻柔的家乡田野背景音,配上教材中 “家乡的故事” 田野插画,缓缓讲述:“同学们,葱绿的田野、可爱的家乡,藏着好多动人故事。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家乡的故事’,听听、讲讲那些温暖的事儿!” 展示教材开篇 “家乡的故事” 图文,提问:“大家看,图里的小朋友在田野,她可能有啥家乡故事?快猜猜,然后和同桌说说!” 学生活动: 闭眼倾听背景音,想象家乡田野画面,踊跃分享猜想,如 “她在听爷爷奶奶讲田野里的老故事”“她在回忆自己和小伙伴在田间玩耍的事儿” 。 好奇观察教材图文,期待探索更多家乡故事。 设计意图: 用沉浸式情境唤起学生对家乡故事的好奇与情感共鸣,自然导入 “家乡的故事” 主题。 展示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猜想与表达欲,调动课堂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第三模块:家乡的故事 教师活动: 故事聆听与感知: 播放傣族竹楼传说音频,结合教材插画讲解:“从前,帕雅受狗毛、凤凰启发,造出了独特的竹楼,这就是家乡建筑背后的故事!” 提问:“听完这个传说,你觉得竹楼美在哪里,帕雅的智慧给你啥启发?” 展示家乡路名、古树故事图文(路名来历、古树见证家乡变化 ),说:“家乡的路、树也有故事,它们藏着家乡的过去,快和小组同学讨论,从这些故事里发现家乡的变化!” 故事挖掘与创作: 引导学生思考:“你的家乡有啥故事?可以是长辈讲的传说,也能是家乡建筑、地名、景物的来历,或者你和家乡的难忘事儿!” 发放 “家乡故事卡”,鼓励学生记录。 组织 “家乡故事挖掘小妙招” 交流,提问:“怎么找到家乡故事呀?像问长辈、查资料、观察家乡景物,大家还有啥办法?” 启发学生多元搜集故事。 故事分享与传承: 举办 “家乡故事大会”,请学生上台用 “家乡故事卡” 分享,如 “我讲的是家乡 XX 的故事,它……(含文化内涵、个人情感 )” ,其他同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