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10274

4.2.2 消化与吸收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24)

日期:2025-10-20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182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4.2.2,消化,吸收,教学设计,格式,人教
  • cover
七下生物 消化与吸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教材以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维持” 为核心,“消化与吸收” 是继 “人体的营养” 之后,对消化系统功能的深入探讨。作为人体八大系统中与营养获取直接相关的基础系统,其内容是学生理解 “生物如何通过物质交换维持生命” 的重要案例。为后续学习 “血液循环”(运输营养物质)章节奠定基础,形成 “营养获取→物质运输→能量利用” 的完整知识链。 教材通过 “消化与吸收” 阐释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生物学基本观念(如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与吸收功能的关系),以及 “生物体的整体性”(消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同作用)。涉及 “酶的催化作用”“营养物质的化学分解” 等重要概念,是初中阶段渗透生理生化知识的关键节点。 学情分析 本节是消化与吸收的第二课时,同学们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完成了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知道了消化、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初步接触和了解了多个变量的对照实验设计。并且已经学习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具备了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基础知识。所以第二课时,可以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和分析探究。 初一学生已经接触生物学一段时间,已经能够初步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初步具备探究思维,知道通过实验来探究生命现象。但是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仍然欠缺,没有较高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缺乏将知识用于真实情境、分析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的经验。在课堂中既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大胆尝试、合作探究、勇于表达,也需要教师细致耐心的引导,搭梯子帮助他们登高。 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理解核心概念:消化和吸收; 通过分析小肠的结构特点,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 通过分析小肠绒毛、皱襞使小肠表面积大、毛细血管丰富的结构特点,理解其与高效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相适应。(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思维 通过消化道模型构建,归纳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模型与建模) 通过对比口腔、胃、小肠、大肠的消化过程和结构特点,归纳不同消化器官的功能差异(归纳与概括) 讨论“口服胶原蛋白是否有美容作用”“不良生活习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评估生活情境中的科学决策(批判性思维) (3)科学探究 运用资料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毛巾模拟小肠结构特点,整合对照实验探究其吸收功能,掌握对照实验设计方法。 (4)态度责任 讨论“口服胶原蛋白是否有美容作用”,鉴别伪科学。(理性判断) 通过分析不良生活习惯(如“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空腹喝碳酸饮料”等)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关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科学传播) 教学重点 通过消化道模型构建,归纳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通过分析小肠的结构特点,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教学难点 通过毛巾模拟小肠结构特点,整合对照实验探究其吸收功能,掌握对照实验设计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请同学们品尝长沙的美食,并推荐湘西的特色美食,我好带回去给长沙的小朋友尝尝。 推荐湘西的特色美食。 1、拉近师生关系。2、创设消化和吸收的大情境。 复习回顾: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课件图片呈现消化系统的图片 说出消化道的组成、消化腺的功能(分泌的消化液及功能)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接下来的活动预热 模型建构: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逐步消化的过程 课本的图形和文字中已经告诉我们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但是我们怎么与消化道对应起来呢?在大家的学案上已经画出了消化道的模式图,请在下方用文字加箭头的方式梳理出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逐步消化的过程。 在学案上完成三大营养物质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