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10836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3次 大小:466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六,九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2026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无题》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 813— 约 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深情、隐晦,多写爱情、身世感慨,尤擅 “无题诗”,以意境朦胧、用典精妙著称,与杜牧并称 “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 “温李”。 创作背景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因不便明言的情感(如爱情、政治失意等)而作,具体背景难以考证。此诗大概率写于诗人与亲友或恋人离别之际,通过描绘离别场景与思念之情,寄托了对真挚情感的珍视与无奈。 (二)原文及注释 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重点注释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春风)微弱,百花凋零。暗示离别时的暮春时节,烘托伤感氛围。 丝方尽:“丝” 与 “思” 谐音,指思念之情至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尽成灰,蜡油(比喻泪水)才停止流淌。以蜡炬自喻,表执着奉献之情。 晓镜但愁云鬓改:清晨对镜梳妆,只怕容颜(如云的鬓发)变得憔悴。写对方因思念而容颜憔悴。 夜吟应觉月光寒:夜晚吟诗时,应会觉得月光凄寒。写对方深夜难眠,处境孤寂。 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此处指对方所在之地(或理想中的归宿),暗含距离遥远之意。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的神鸟,此处指信使。 (三)主旨与情感 本诗以 “离别” 为核心,通过描绘相见的艰难、离别的痛苦,以及离别后双方的深切思念,抒发了对真挚情感的执着追求,同时暗含着对现实中 “相见难” 的无奈与怅惘。其中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句,后被引申为对事业、爱情的无私奉献精神,成为千古名句。 (四)艺术特色 意象鲜明,情景交融 以 “东风”“百花残”“春蚕”“蜡炬”“月光”“蓬山”“青鸟” 等意象,将离别之愁、思念之苦融入景物,如 “东风无力百花残” 既写暮春之景,又暗喻情感的凋零与无力。 谐音双关,含蓄深沉 “丝” 与 “思” 谐音,将 “蚕丝” 与 “思念” 巧妙关联,使情感表达更隐晦,符合李商隐 “无题诗” 朦胧含蓄的特点。 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对仗工整,词性相对,节奏鲜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用典巧妙,意蕴丰富 “蓬山”“青鸟” 均出自神话传说,既暗示了对方的遥远与难以触及,又寄托了诗人对重逢的期盼,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五)重点句子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开篇点题,两个 “难” 字叠加,强调 “相见” 的珍贵与 “离别” 的痛苦。“东风无力”“百花残” 以暮春衰败之景烘托离别时的伤感,奠定全诗凄婉的基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春蚕吐丝至死、蜡炬燃尽成灰为喻,将抽象的 “思念” 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情感的执着与绵长,是全诗的核心句,体现了李商隐诗歌 “寄情深婉” 的特点。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从对方角度设想思念之态:清晨担忧容颜憔悴,夜晚孤寂难眠,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双方相互牵挂的深情,使情感表达更细腻动人。 (六)拓展延伸 “无题诗” 特点: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不标明主题,内容多写爱情、身世,语言隐晦,意象朦胧,留给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 名句应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常被用来赞美教师、医护人员等的奉献精神,成为跨越时代的情感符号。 二、拓展练习 一、(2025·陕西·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