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11015

古诗词诵读《客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215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古诗词,诵读,客至,教案,统编,高中
  • cover
《客至》教案 教学目标 1.用“细读法”研读诗词,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清诗歌的情感线索,领会诗歌的内容。 3.理解诗人在《客至》中表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以及对于友人来访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课堂导入 提到杜甫,大家都很熟悉了。他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我们的印象里,他可能是这样的,喊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宣言;或者是这样的,身处困境,依然有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志向;亦或是这样的,老病缠身,无奈发出“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感慨。 杜甫的诗作常写“忧国忧民伤己”,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他的诗讲究抑扬顿挫的格调,那么所有的诗都是“沉郁”的吗 试想一下,这样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家,在面对”有朋自远方来”时,又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客至》,去感受一个不一样的杜甫。 二、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充满了生活乐趣。我们所熟识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上元二年春意盎然的一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三、整体感知 ( 一 )释题 “客至”,顾名思义就是"客人已至",通俗一点说就是"家里来qie了"。 书下注释提示我们,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 客人是谁 ———崔明府。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来的人是个县令。姓崔。 相传杜甫的母亲姓”崔",所以本文提到的"崔明府”极有可能是杜甫的母系亲戚。 “相”偏指一方,“我”;“过”,探望,探访。"相过”:探访我。 亲戚来看我,心情怎么样 ———"喜",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在此基础之上,学以致用,边看、边听、边思考,你在诗中都读到了哪些情感 (喜悦、愉快、孤独、家穷……) 四、研读文本 (一)理解文本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将杜甫的个人历史和现实背景置之不理,通过对诗句的逆向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不仅仅描绘了诗人热情款待客人的场景,以及他朴素、亲切、坦率的心情,更有其独特的魅力。这首诗的魅力源自于其修辞的力量,它一唱三叹,以及在其整体意义上,欢笑背后难以掩饰的寂寞,热切之下的浓郁孤独,以及每一个孤立无援的生命个体在漫长岁月中不可避免的孤寂。 (二)细读文本 1.诗歌的节奏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从声音层面体会这首诗的情感节奏。 这首诗采用五言三音步的形式,其平缓中带有轻快欢愉的节奏,与朋友来访时的心情相得益彰。在押韵方面,前两句押ai韵,后两句押ei韵,这两种双元音韵脚创造了鲜明的节奏感,积蓄了气势,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兴奋与喜悦。读来,给人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不押韵的字“水扫味”饮”中,除了“味”字,其余都是上声,情绪是上扬的,愉悦的。然而,每句的末尾都以阴平调结束,表明内心的喜悦是有所克制的,并非过分狂喜。在句式上,首联平实如同平常对话,对眼前景象的轻描淡写,随性而自然,却又在随性中透露出条理。中间两联,语言精工细作,却又不显痕迹。两联都使用了句式倒装,表现出朋友来访时心境的不平静,以及与朋友边饮酒边聊天时的语无伦次。尾联,仿佛半醉时的吐露,胸怀坦荡,语气更显随意。全诗在句式上交错使用整齐与松散,恰如其分地表达了 情感的波动与克制。 2.请从语义层面分析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心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