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611050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7次 大小:443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六,九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2026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练习 一、知识点梳理 (一)作者与背景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其词风格豪放悲壮,多抒发爱国情怀、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并称 “苏辛”。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被弹劾罢官后,闲居江西上饶博山之时。此时他已过中年,历经官场沉浮,壮志未酬,内心充满抑郁与感慨。词题 “书博山道中壁” 意为 “写在博山道中的墙壁上”,可见是触景生情、即兴抒怀之作。 (二)原文与释义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 逐句释义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年少时不懂得忧愁的滋味,总喜欢登上高楼(眺望)。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正因为爱登高楼,(为了)写一首新词,便勉强说自己有愁绪。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如今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又终究不说。 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想说又不说,却只说 “天气凉爽,好一个秋天啊”。 (三)核心赏析 对比手法 上片写 “少年”:“不识愁” 却 “强说愁”,体现年少轻狂、无病呻吟的状态。 下片写 “而今”:“识尽愁” 却 “欲说还休”,对比突出成年后历经沧桑的沉重与无奈。 对比的作用:通过年龄与心境的反差,展现人生阅历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深化 “愁” 的内涵。 “愁” 的内涵 表面:少年时的闲愁(无实际依据的愁) vs 成年后的真愁(历经挫折、壮志难酬的愁)。 深层:辛弃疾的 “愁” 不仅是个人的失意,更包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南宋偏安,收复中原无望),但因现实压抑,无法直接抒发,只能 “却道天凉好个秋”,将深沉的愁绪转化为平淡的感叹,更显悲凉。 语言特色 口语化:“爱上层楼”“欲说还休” 等短句,简洁明快,如日常对话,却蕴含深意。 含蓄蕴藉:结尾 “天凉好个秋”,避开直接抒情,以景代情,将无法言说的愁绪藏于平淡的秋景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主旨总结 这首词通过少年与成年对 “愁” 的不同体验和表达,抒发了作者历经世事沧桑后,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以及对现实的压抑感。全词以朴素的语言展现了深刻的人生感悟,是辛弃疾抒情词中 “以俗为雅” 的典范。 (五)拓展延伸 辛弃疾的 “愁”: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词中,也有类似的壮志未酬之愁,可对比赏析。 同类情感的诗词: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直白抒情) vs 辛弃疾 “欲说还休”(含蓄抒情),体现不同的抒情风格。 二、拓展练习 一、(22-23九年级上·四川广安·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宋代〕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的“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24-25九年级上·陕西汉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2.请你从人生经历的角度,说说词人为什么会有“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叹? 三、(24-25九年级上·陕西延安·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