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设计 1、了解《战国策》有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梳理文章情节,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的巧妙的讽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3、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情节。 2、理解运用类比说理、设喻说理的巧妙的讽谏艺术。 教学难点: 1、把握人物形象,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第一课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想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肯定需要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战国时期诸雄争霸,齐王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贤臣———邹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欣赏一下古代雄辩家邹忌的风范。 【走近作者】 刘向(约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官至中垒校尉。刘向一生著述颇丰,对保存我国古籍文献作出过重要贡献。他留下了多部历史、文学名著:《战国策》《说苑》《烈女传》等。 【了解作品】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所向是国家政权巩固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战争或生产,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人物小注】 邹忌(约前385年—前319年),战国时政治家,齐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号成侯;后又侍齐宣王。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他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齐威王(前378年―前320年),妫(gu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任务一:诵读课文 疏通文意 1.读一读·正字音。 邹(zōu)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ɡuān),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