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教材共涉 及三个部分的内容,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密度公式 的应用。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尤其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更是整个初中 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深化前一 节的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八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但逻辑思维能力一般,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初步了解了 比值法、图像法等方法,储备了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生活常识和朴素的生活经验, 例如“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相同体积的铁棒和木棒比较,铁棒比木棒重 ” “油要比水轻 ”等,但学生对密度的认识是不清晰、不明确的。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设计思路如下:探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探究质量 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探究 1cm3 物体质量的含义→密度→密度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用“ 比值定义法 ”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经 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探究 1cm3 物体的质量,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熟悉 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初步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探究活动,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 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 法、读法和换算。 突破策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了解过程,感知内涵;循序渐进,加深巩 固。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出示 C919 相关图片,提出问题。 航空结构材料中,铝合金、钛合金材料占据较大比重。材料轻量化是飞机基 本结构材料的要求。想一想,铝一定比铁轻吗? 设计意图 :(1) 由实际问题引入课题, 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 。(2)提出相关 问题,引起学生对密度问题在生活 、生产 、科技中的应用的关注,并能进行初步 的猜测。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初识密度 活动 1 :探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 (1)展示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铜块。学生先观察铁块、铝 块、铜块的颜色,并进行鉴别。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先从颜色这个特性鉴别物质种类。 (2)提出问题:铁块和铝块不易通过颜色进行区分,如何进一步鉴别? 预设学生会回答:手上感觉压力大的是铁块,压力小的是铝块。 (3)进行实验:将金属块分别放在电子天平上测量质量并记录(教师适时 指导电子天平的用法)。 物质 质量/g 铜块 铁块 铝块 设计意图:结合实验操作,学会使用电子天平,感受电子天平与托盘天平的 区别以及各自的优势。 (4)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 活动 2 :探究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的体积。 (1)教师展示实验器材:装在瓶中的水、酒精、浓盐水。 (2)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子天平进行区分? 预设学生会回答:称出质量相同的液体,比较体积。 (3)教师结合适当的演示进行讲解:打开电子天平,放上空烧杯,点击“去 皮 ”按钮,使电子天平示数归零。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某种液体,记录液体的质 量。再取两个同样的烧杯,用同样的方法量取同样质量的另外两种液体。最后, 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