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加法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加法的含义,明白在原有的基础上添上一部分用加法计算。认 识加法各部分名称,会计算 5 以内的加法。 2.经历从情境到半抽象表征再到抽象成加法算式的过程,理解加法的含义,在自主探索算法, 感悟算理的过程中,理解可以用数数的方式计算加法。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简单的数量关系。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展 观察、抽象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用数和运算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模型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加法的含义。 2.理解加法计算的道理,会用接着数的方式计算 5 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 感悟一道加法算式可以表示一类加法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P25、26 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今 天,让我们继续一起走进生活,一起学习数学。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滑板车吗?周末到了,公园里可热闹啦,咱们一起来看看 吧。 二、自主建构,认识加法 1.理清图中意思,描述动态情境 出示教材 P25,例 7 主题图。 提问:画面中一共有几人呢?你会用上你认识的数,讲一讲画面中的数学小故事吗? 预设:生 1:我看到有 3 个男生正在玩滑板车,不远处走来了 2 个女生。 生 2:原来有 3 个男生在玩滑板车,又来了 2 个女生,现在一共有 5 个小朋友。 示范: “原来有 3 人,又来了 2 人,一共有 5 人。 ”我们可以就用这样简洁的三句话, 说说画面中的数学小故事。 要求:跟着老师再说一遍:原来有 3 人,又来了 2 人,一共有 5 人。 2. 自主尝试表征,抽象加法模型 活动要求: 摆一摆:用小方块把图片中的数学故事摆出来。 说一说:和小伙伴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组织汇报展示学生的做法。 预设:我用左边的 3 个方块表示正在玩滑板车的男生,右边 2 个方块表示又走来的女生, 把右边的 2 个方块推到左边,一共有 5 个方块,也就表示一共有 5 个小朋友。(学生把方块 推到左边,动作演示“添上 ”。) 明确:左边的这 3 个方块表示原来有 3 人,我们可以这样圈一圈。右边的 2 个方块可以 用像这样带有小尖尖的框子圈一圈,表示又来了 2 人,现在一共有 5 人。 引导:这个数学小故事,除了像这样摆一摆方块,我们还可以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呢。让 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 出示:3+2=5 明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加法算式。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学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指导正确读一读加法算式。 3.借助直观数轴,理解加法算理 提问: “3+2=5 ”,这个加法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 1:我是数一数的,1,2,3,4,5,一共 5 个小朋友,所以 3+2=5。 生 2:我从 3 接着数两个数,4,5。所以 3+2=5,我这样数更快。 评价:小朋友们说的都很棒,都用了之前数数的经验来计算加法。 引导: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个好帮手: “数线 ”,把接着数的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 师出示“数线 ”图,边说边操作:从第一个加数“3 ”开始,画一条弧线,数到 4,再从 箭头处出发画出第二条弧线,数到 5,箭头最终指向的数就是算式的得数。 要求:举起小手,跟着老师一起边画边数。 小结: “数线 ”帮助我们学会了加法计算方法,理解了加法计算的道理。 4.分享数学故事,涵养模型意识 谈话: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明白可以用“3+2=5 ”来表示图中小 朋友玩轮滑的故事。 提问:你能再讲一个“3+2=5 ”的故事吗? 学生先小声讲给自己听,再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故事。 教师组织交流分享故事。 追问:这样的故事说得完吗?为什么这些故事各不相同,但都能用“3+2=5 ”表示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这些不同的故事都表示 3 个添上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