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编排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的新 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实验探究在物理规律探寻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从学生熟知 的冰化水、水结冰等现象引出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概念,然后通过探究海波(或冰) 和蜂蜡(或松香)的熔化特点分别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规律,最后通过计算 机和温度传感器得出熔化和凝固的温度特性曲线,进而得出凝固点的概念以及同 种物质凝固点和熔点相同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 学探究。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 当前阶段,学生学习物理不足一学期,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还 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适时引导,让学生在亲身经 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并培养动手能力和利用实 验数据绘制图像、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流程如下: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探究固体熔化 过程的规律→对固体熔化图像的分析→冰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的对比→液体的凝 固。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能够从微观层面认识物质在固态与液态间的转变,知道物质的 熔化和凝固现象。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简单的物理图像描述实验现象,了解熔化与凝固的特 点。 【科学探究】能够设计并实施探究实验,揭示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 区别,建立对熔点和凝固点的认识。 【科学态度与责任】能利用熔化与凝固的相关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建立对熔化和凝固现象的正确认识,有利用熔化和凝固知识改善生产生活的意愿。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二)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建立对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的认知。 突破策略:利用晶体的微观结构模型或动画进行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起从微 观到宏观的联系。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建筑中,有一种微粒状的聚乙烯材料,可以在 15~40℃之间发生物态变化, 把它掺在水泥中制成墙壁和地板,可以使房间冬暖夏凉。又因吸水量小,不易潮 湿,有绝缘性能,因此成为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你想知道这种材料是怎样调节 温度的吗?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开这种材料调节温度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晶体和非晶体的概念 什么是晶体?什么是非晶体?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 体?请阅读教科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科书, 事半功倍。 活动 1 :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认识晶体 ”部分的内容,教师补充一些非晶 体的图片,如松香、沥青等。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提炼物理学问题 ,落实“ 从生活走向物 理 ”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 2 :晶体和非晶体的用途。 教师讲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如晶体海波,又名硫代硫 酸钠,在医学领域用于制造解毒或脱敏类药品;非晶体蜂蜡是化妆品制造业的原 料之一,在农业生产上用于果蔬保鲜,在印刷领域用来提升油墨的性能等。 设计意图: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物 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体现了“ 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课程理念。 问题二: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活动 3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固体和液体之间相互转化的实例。 如:①春天,冰雪消融;②修公路时加热沥青,沥青变软后成为液体,倒在 公路上又慢慢变硬成为固体;③冬天,晾在屋外的湿衣服结冰;④加热熔化后的 蜂蜡倒入玩具模子,冷却后就成了各种各样的玩具;⑤熔化后的铁水冷却后变成 铁锅;⑥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雪糕化了。 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